當多爾袞收到遼南戰報的時候,直接癱坐在了椅子上,其他王公也一樣,他們甚至懷疑這是假消息。
這是明軍的詭計,可是事實就是事實。
半個時辰后,多爾袞才回過神來,眼中含著淚水。
與齊爾哈朗商議過后,一系列的命令從盛京發出。
這一仗后,清軍的物資已經十分匱乏,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們再向遼南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也就是說,整個遼南,已經正式落入了李勝的手中。
而另一邊的寧遠,自從清軍調兵后,一直在尋找機會的吳三桂突然發現,塔山,添橋,杏山,一帶的清軍全部后撤至松錦一帶。
而且駐守的兵力似乎進一步減少,吳三桂猜測,應該是李勝那邊取得了大勝。
不然清軍不可能有如此動作。
打內心里,吳三桂不禁有些敬佩起這位督師大人起來,要知道,韃子可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噩夢,敗在韃子手里的次數已經數不勝數。
吳三桂心里也同時想到,要不要問問舅舅祖大壽,滿清那邊,到底是怎么回事。
當然,眼下還是得先處理面前的事務。
天賜良機,肯定不能放過,派人將清軍撤走的地方統統“奪回”,再由督師范志完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捷報送往了京師。
美滋滋的等待著崇禎帝的封賞。
而這幾日,李勝則忙著調兵遣將,向南將中左所,南關島,木場驛,青泥洼的清軍清理干凈。
再向北,一直追著清軍過了小黑山,并在普蘭店灣口位置,安營扎寨,并調集了大量遼民,再次修建軍事堡壘。
李勝打算一東一西,在金州衛外狹窄的陸地上修建兩座軍事堡壘。
完全仿造西方棱堡的樣式建造,并且還要趁滿清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完工,這樣的話,金州一帶才能放心的經營。
同時在青泥洼(大連)以及中左所(旅順)兩地修建大型港口。
這兩地在后世就是著名的濱海城市,地理位置也非常的好。
接下來的十來天,鎮海水軍不停的往返山東與遼南,每一次都能夠帶來萬余百姓。
而其中,也會有一些青壯選擇入伍當兵,十來日的時間,鎮海軍在遼南的兵力,就達到了四萬余人。
其中三營補滿了一萬人,另外新增十七,十八,十九三營。
各營一萬人,戚威任十七營營長,董大力改兼任十八營營長,三營的副營長葛東升,則升任十九營營長。
由于新兵太多,李大勇,董大力以及三營都將留在遼南,負責帶新兵。
同時,李勝也讓匠作所分了一半的工匠過來,在金州城外,修建了一所巨大的匠作所。
遼東礦產資源豐富,匠作所修在這里,事半功倍。
這日午時剛過,李勝僅帶了王得仁,兩人身著便裝,準備去金州城外的村莊看上一看。
兩人剛出出金州城北門十里路,一處嶄新的村莊就就坐落在官道一側。
“走吧,就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