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會試第一名也就是會元,李勝沒怎么聽說過。
“這陳名夏,何許人也?他的文章兩位覺得如何?”
李邦華作為主考,于是上前一步。
“回監國,陳名夏生于萬歷二十九年,溧陽人,此人文筆扎實,直擊要點,數篇文章跌宕起伏,在會試之中,這第一名,實至名歸。”
李勝點著頭,李邦華為人正直,屬于那種幫理不幫親的,有他這樣說,李勝就放心了。
再說了,范景文也在一旁點著頭,看來這個陳名夏也不會太差。
而李勝也詢問了會試排名前十人,其中就包括楊廷鑒與李漁。
李邦華對他倆的評價也不錯,特別是楊廷鑒,李邦華覺得是題目限制了他的發揮,若是換個考題,可能楊廷鑒能夠吊打其他人。
范景文十分喜歡李漁的一篇文章,文中雖然十分犀利的指出了如今腐敗的官場,但是他的話語,范景文十分的贊同。
“行!照以往,殿試往往都是會試結束一個半月以后才舉行,不過士子們的情況你們也都知道,所以本王決定,將殿試提前,五日后,在皇極殿舉行!
屆時,將由本王現場親自出題!
張近喜,立馬通知禮部,吏部讓他們趕緊準備!”
李邦華,范景文兩人也是贊同提前舉行的,那些士子在京師待的已經夠久了,要不是監國仁慈,這其中許多人恐怕都不能活著回去。
而且李勝如此重視科舉,讓兩人有些驚訝,大明朝那些皇帝們,殿試基本上很少露面的,別說親自出題了。
五日后清晨,午門外,五百名士子聚集在此,他們互相交談著,彼此話語之間,一直露著笑臉。
能參加殿試的人,就算不能高中,基本上也是進士了,這些人日后很有可能就是同僚,現在打好關系很有必要。
特別是會元陳名夏,身邊更是圍了不少恭維的人,按照以往的結果來看,會元的成就一般都不會很低,所以這些人巴結陳名夏,也在情理之中。
倒是楊廷鑒,李漁隨著十幾人站在一起,相互交談著文學,風格迥然不同。
不久,隨著午門的正門洞開,警衛營的兵士排成兩排,每排百人,手持火槍從里面魚貫而出。
“請士子們由正門入宮!”
一名百戶高聲吶喊,士子們趕緊站好,開始排隊,這些禮儀,禮部之前專門有人教導。
排好隊以后,士子們開始朝著宮內走去,行至一半,兩排兵士紛紛槍口朝天,扣動扳機,頓時,一股硝煙彌漫。
不少士子被嚇了一大跳,偏離了隊伍,硝煙襲來,不少人更是不斷的揮動衣袖驅散。
陳名夏也被嚇了一跳,人都蹦了起來,而李漁,楊廷鑒和一些士子卻只是好奇的看著兵士手中的火槍,很是羨慕的眼神。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幕是李勝特意而為之,而一旁還貓著十余人,將在場眾人的反應一一記錄了下來。
而此時的李勝,已經端坐在了皇極殿正位之下。
整個皇極殿內以及皇極殿外廣場上,每隔三米外便是一副桌椅,而禁衛營的兵士更是全副武裝將站滿了皇極殿外圍,如此的陣勢,足以看出李勝對殿試的重視。
當然,這也是一種施壓,李勝倒想看看這些讀書人抗壓能力幾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