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也知道這個朝代還沒有這么夸張,但文官和武官之間的確是有著一定的鄙視鏈,文官對武官的觀感不怎么好,同樣的武官對文官的印象也不好。
在同一件事情上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這是彼此立場的不同,一方以為對的,不等于另一方認同。
經過這么多事情后姜浩覺得那些一言不合就彈劾的官員,不見得了解事情的真相和過程,只看到出來的結果,完全不在意其中的不好的一面。
之所以姜浩會這么想,那是因為他知道了很多事情,尤其是經過一番嚴格教育后,看的更清楚。
有些官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里沒有調查一番,就開始搞事,比如說這些年來一直有人彈劾姜大將軍。
尤其是邊城附近來異族人來時,有些官員就時不時彈劾一番姜大將軍的不作為,恨不得姜父馬上出兵把異族人統統殺掉,完全沒有在意一旦開戰,就會不少人因此而亡。
他們不少人只想著怎么讓朝廷不出任何力氣,就把異族人完全趕走,最好的辦法是邊城的武將們一個個十分厲害。
可真正的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武力值可以定下輸贏,也不是僅僅依靠一個城市的力量能夠成事,有時候需要動員整個朝廷才能辦好的事情。
為什么這么說?要知道打一仗需要有足夠的補給,還要有武器糧食,這些都沒有的話怎么打?
另外還有戰術的需要,很多時候不能把事情鬧得太大,對于武將們來說,只許勝不許敗的情況真的很難,要知道只靠朝廷的補給,只怕軍士們吃不飽穿不暖,根本打不好。
而且每一次的勝利,都是有不少軍士們的犧牲,沒有足夠的兵卒也無法打起來,就算是將領再怎么英勇,也不可能一個人戰一千人吧?
很多時候看起來容易的事情,真正實施起來就會發現不容易,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就覺得很簡單,完全沒有想過困難之處。
文官們就看不上武官,這是常態,覺得他們不行,姜父一直能夠在北方堅守多年,很大一個原因是沒有人能夠頂上,還有就是皇帝當年是姜家人所救,這些都讓文官集團們不敢過分。
但要是皇帝換了態度,只怕會引來不少彈劾,而皇帝嘴巴上說不行,但暗地里有可能裝作什么都看不到。
畢竟皇帝可以為了維護自己兒子可以委屈別人,在皇帝眼里自己兒子再怎么錯,也不會錯到哪里,更多是因為外人挑唆算計。
至于那個悲催被算計的臣子之子根本不會被皇帝放在心上,不就是一個外人嗎?姜父還能一直堅持找出背后的原因?
但要是換一下彼此的位置,只怕皇帝會讓姜家長房的人一起跟著陪命。就是這么的雙標,也是這么不公平!
那些被算計的人,算他們自己倒霉,甚至有時候根本就不能反抗,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去死,當年的秦公子扶蘇不也是被矯詔后自殺而亡?
雖然矯詔不是始皇帝發的,但來自始皇帝身邊的趙高,被公子扶蘇誤以為是真的,最終自殺身亡,而后秦二世登基,整個過程就說明一件事:皇權凌駕于律法之上。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