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一點江童并不擔心,雖然江童很嫌棄那個阿含府指揮使的官職,但是養依柔也說過,朝廷任命并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
所以這件事情,并不是江童自己可以決定的,但是蘇廣源可以決定。
蘇廣源對江童的期望還是很高的,這么多年來,蘇廣源一直在韜光養晦,朝廷內憂外患,多年前,皇帝聽信讒言。
蘇廣源本來帶兵在邊境與大遼開戰,而且捷報連連,但是朝廷多位大臣卻以多年苦戰,耗費國庫,民不聊生為由,與大遼和其他幾個邊境小國達成了協議。
達成了互不侵擾的協議,只是每年需要向他們繳納一部分歲幣,以保證邊境的安全問題。
但是協議已經有幾年的時間,邊境雖然并沒有發生什么沖突,但是還是有沖突。
這也是蘇廣源被撤下來的原因,蘇廣源是主戰派,手下門生故吏大多都是在戰場上,但是蘇廣源被撤下來之后,還在不停地上書,要奪回被外邦攻占的城池,擴張天朝的版圖。
但皇帝卻是聽信了保皇派,以和為貴的那一幫文臣,太師祖和為首的文臣,將這件事壓了下來。
萬念俱灰的蘇廣源也只好提出辭官回鄉,年紀太大為由,回鄉養老。
但是皇帝念在蘇廣源多年在朝為官,保留蘇廣源的丞相之位,準許蘇廣源回鄉,并且為白武軍之首,訓練白武軍,暗中培養阿含府勢力。
其實當初皇帝也是騎虎難下,天下太平多年,文官的權力早已經超越了武將,武將一直都在被打壓之中,但就是因為蘇廣源帶兵出征。
導致武將的話語權又重新超過了文臣,身為皇帝,自然要懂得權衡利弊,文官大權在握只不過是一群腐儒之輩。
但如果任由武將爬上來,那可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而且群臣之中,左右丞相皆是鷹派,主戰不主和,而文臣之首當是太師祖和。
所以皇帝將這三股勢力不得不分開,文臣還是以祖和為首,武將以左丞相杜玉為首,而蘇廣源則是暗中發展白武軍,為皇帝服務。
形成三方勢力對壘的局面,才能保證皇權不被動搖。
至于本就是武將之首的蘇廣源,皇帝為何要讓蘇廣源任白武軍之首,也是因為蘇廣源賦閑在家,而皇帝也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人,成為白武軍新的領導。
成為皇帝的直系下屬,只聽命于皇帝,為的就是牽制文武群臣。
但是這個人可不好找,朝廷之中基本都分為兩派,不是文臣祖和,就是武將左右丞相的門生故吏,想要找一個背景干凈,而且心狠手辣的人,談何容易。
不過話說回來,江童基本上把家里能安排的人都安排出去了,到處散發糧食米面。
至于自己家里,是有人保護的,忻州城是飛鶴旗的地盤,而且是養依柔的地盤,安排幾個武功高手,在江府左右保護自然是沒有問題。
至于江童的生意,這幾個月在杭州,江文浩和江文遠把玲果齋的生意做的不錯,收益的確是翻了一倍不止,江文浩去了杭州之后,江文遠負責生意,對賬的也就是田品元。
這段時間賬目還挺多,畢竟江童的事情除了江家人,江府上下幾個人,江文浩他們也不知道,但是卻有人讓他們繼續做生意,也就是養依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