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宦官向前邁了一小步,然后躬身說道:“回殿下,奴婢今天上街去采買東西,在東市的肉鋪里聽王掌柜說的。王掌柜說最近一段時間京師外面來了許多難民,朝廷為了京師的安危,就把那些難民安置在了城外,順天府每天都會在城外施粥。”
難民?劉學心里一驚,他仔細的回憶了一下自己查閱的資料,不是明年陜北才會大旱嗎?難道時間提前了?不對,這不是陜北的難民,這么遠他們哪里走的到京師啊。
“難民多不多?”劉學問道。
“回殿下,奴婢也不知,只是那肉鋪的王掌柜說人很多,怕不有數千人之多。”宦官恭敬的回答道。
“嗯,本王知道了,你們去忙吧。”劉學擺擺手說道。
“是,殿下,奴婢等告退。”幾個宦官倒退著走開了。
劉學在燕京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知道大明從天啟末年開始連年干旱,難民遍地。他記得就在今年,陜西的王二就會舉起義旗,殺澄城縣縣官張斗耀,開始反抗朝廷。到明年,王嘉胤、王佐掛等人也會舉起義旗加入造反的行列。再到后面的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由此拉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大幕。
該屯糧了,劉學不禁想到。
“殿下是想為難民做些什么嗎?”就在劉學一邊走一邊思考的時候,張黛玉突然問了一句。
“嗯?”劉學愣了一下,然后他望著東邊說道:“我姓朱,我想我應該做些什么吧?皇兄對我很好,我覺得我于公于私都應該做些什么。”
“在難民來到京師后不久,爹爹就在城外設立了粥鋪,殿下要不要也設一個粥鋪?”張黛玉問道。
劉學搖搖頭說道:“施粥是治標不治本的,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得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難民的吃飯問題,不然他們永遠都擺脫不了難民的身份。”
與張黛玉相比,劉學想的更遠。他覺得應該給這些難民找個工作才行,以工代賑才是上策,這是劉學跟米國總統羅斯福學的。
石灰石礦還沒辦妥,但水泥廠可以先建著了,還有倉庫、火柴廠,這些都可以開工建設了。我暈,一提到火柴廠劉學才想起來,自己忘了去咨詢如何生產火柴了,生產火柴的原材料他也沒買。算了,等下次回現代再說吧。
另外就是修路,劉學去了一趟牛家莊,對大明的路況可是有著切身的體會的。再說了,以后自己的新商品是要賣到大明各地的,但以目前的路況來說,這個愿望有些難以實現啊,因此修路是勢在必行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嗎,要想富先修路。
“殿下以為該如何賑濟難民?”細思了一下,張黛玉覺得劉學說的很有道理。只是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了。
“以工代賑。”劉學說了四個字。說完,他吩咐王承恩離開時留在劉學身邊臨時聽用的小宦官,“去把馬三和趙四找來。”
“奴婢遵命。”小宦官答應一聲,轉身疾步而去。
馬三和趙四的隊伍又擴大了,現在他們是信王府的工匠,馬三為正,趙四為副,手底下已經有差不多六七十人之多。由于劉學早就告訴過他們要給王府換玻璃門窗,所以他們提前就找人打造好了王府的新門窗。等劉學的玻璃一到,他們立刻就開始給王府換新門窗,現在,王府的門窗已經基本上都換上了嶄新的玻璃門窗。
結束王府的工作,馬三等人下一個工作就是給皇宮的后宮換玻璃門窗。在展銷會結束后,劉學在朱由校的馬車里承諾給皇宮的三大殿和后宮所有住著人的宮殿換裝玻璃門窗,他可不能食言。
大明皇宮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房間,雖說不用給所有房間都換上玻璃門窗,但即便是三大殿和后宮有人住的宮殿,全換下來那也是個天文數字。朱由校當然不想占弟弟這個便宜,但劉學堅持這樣做。最后,朱由校點了頭,他問劉學想要什么回報。劉學說皇兄對臣弟這么好,些許琉璃而已,要什么回報?如果皇兄實在過意不去,那就把宮里替換下來的門窗都送給臣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