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這么做是不是有些著急了?”待房間里只剩下劉學和張黛玉后,張黛玉坐在劉學旁邊的椅子上問他。在張黛玉認為,賑濟難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從長計議,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劉學搖搖頭,眼睛透過窗戶看向遠方,他喃喃道:“來不及了。”
“來不及了?什么來不及了?”張黛玉不解的問道。
劉學沒有回答張黛玉的問題,他餓了,他要吃飯,吃完飯還要午休呢。
午休結束后,劉學又交待給王承恩一件事情。他讓王承恩到難民集中的地方去貼布告,告訴那些難民,明天信王府要招工,男工一天十文錢,女工一天五文錢,出工期間,飯管飽。明天招完工,后天就開始干活,工錢七天一結。
十文錢一天的工資在京城并不算高,如果換做平時是沒什么人來應募的。但一方面劉學還會管飯,另一方面對于現在的難民們來說,能有口飯吃就不錯了,十文錢不算少了。
下午劉學繼續去上課,王承恩則帶著一隊王府護衛去了西直門。
此時的西直門外,道路兩旁分布著密密麻麻的窩棚,這些窩棚都是難民們用破布和從附近砍來的樹木和野草搭建起來的。幸虧天氣轉暖了,要不然就憑這些遮不了風也擋不了雨的破棚子,住在里面的難民非得凍死不可。
在難民營,姑且稱之為難民營吧。在難民營旁邊,城墻腳下的護城河外搭建著一些草棚,每個草棚里都有幾口大鍋,這里就是施粥的粥棚。每天的早晨和傍晚,難民們就會聚集過來,等待官府和城中富戶們施粥。
不是所有的粥棚每天都有粥喝的,順天府有朝廷的命令,每天都會在早晚各施一次粥。而富商的粥鋪卻是偶爾才有粥吃,大多數時間是沒有粥的。因此,每天都會有難民吃不上兩頓粥,甚至一些體弱者連一頓粥都搶不上。
久而久之,弱者更弱,因此,幾乎每天都會有人餓死。
王承恩是在下午四點多來到西直門的,雖然離施粥還有一段時間,但難民們已經從四面八方開始朝粥棚涌來。如果不是有順天府的衙役們維持秩序,恐怕不等施粥開始,粥棚就被難民們擠塌了。
王承恩把從書局緊急抄錄的一疊告示分給他帶來的幾個宦官,并告訴他們,一定要把這布告張貼到整個難民營的所有角落。
“張老三,你看那些人是干什么的?”難民王老四朝身邊同村的張老三問道。
張老三看了一眼正在張貼布告的王承恩,說道:“你管他們是干什么的呢,快點往前擠,你不想喝粥了?”
喝粥,一聽到這個詞,王老四立刻收斂心神,努著力跟張老三一起往前面擠去。對王老四來說,什么都不如喝上一碗薄粥來的實在。
鐺鐺鐺,就在所有的難民朝粥棚擁擠的時候,貼完布告的宦官們敲響了手里的銅鑼。
“大家都來看一看啦,信王府出告示啦。”宦官們一邊敲鑼一邊大聲喊著。
然而,沒人鳥他們,即便是人群后面的老弱病殘們也沒朝他們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