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孫承宗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盧象升進宮見駕的第二天,孫承宗到了。
“孫師請起,孫師為大明奉獻了半輩子,朕受不起孫師這一拜。”不等孫承宗跪下去,早就做好攙扶孫承宗準備的劉學立刻上前攔住了下跪的孫承宗。孫承宗曾經是朱由校的老師,劉學稱呼對方一聲孫師也是合情合理的。
“陛下,君臣有別,見了皇帝而不跪,那樣的大臣不是奸臣就是謀逆的叛徒。如果陛下不想讓老臣背上罵名,還請陛下讓老臣把禮行完。”對于劉學的攙扶,孫承宗一點都不領情,他固執的看著劉學,態度十分的堅定。
見孫承宗執意如此,劉學便不再阻攔。有些人以可以不對皇帝下跪為榮,而有一些人又十分堅持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道統,認為臣子見了皇帝是必須要下跪的,不跪就是不懂禮數。
“老臣孫承宗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待劉學退開一些后,孫承宗跪在地上規規矩矩的給劉學行了個跪拜的大禮。
“孫師快快請起。”等孫承宗磕完頭,劉學上前一步,伸手攙扶住了孫承宗的雙臂。孫承宗生于1563年,到今年虛歲已經65歲了,在醫療水平還不發達的明朝,這個年齡已經是老人中的長壽者了。如果換了普通人,這個年齡早就在家頤養天年,含飴弄孫了。當然前兩年孫承宗辭官回家后,就是在家里養老,只是今天劉學又把他給召了回來。
“謝陛下隆恩。”孫承宗能文能武,雖然已經65歲了,頭發胡須都已花白,但他的體格還算健碩,跪下再站起來對他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硬把孫承宗扶起來后,劉學朝一旁的王承恩說道:“快給孫師搬把椅子過來。”歷史上,孫承宗是被歸到了東林黨一脈,而且他在督師薊遼的時候,不光是大力練兵,還廣修城堡。雖說收復了整個遼西走廊,但也把本就不富裕的大明財政給拖入了深淵。
曾經孫承宗和王在晉就遼東問題有過一次爭論,孫承宗主張收復遼西走廊,修建關寧防線。而王在晉則主張收縮兵力,放棄關外的所有土地,死守山海關。二人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最后誰把誰說的啞口無言已經無從考證了。
對于山海關外的土地到底是守,還是棄一事上,劉學已經拿定主意了。現在張獻忠在關外,只要張獻忠能夠將后金擋上一擋,等自己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后,他完全可以通過一戰而搞定后金。哪怕不能將后金徹底消滅掉,至少也能讓對方無力再南下侵略大明。
對遼東之事已經有了決斷,按說就可以不找孫承宗了,但劉學看中的不是孫承宗帶兵的能力,而是和盧象升一樣的正直。孫承宗今年六十多歲了,在大明的朝堂上混了幾十年,威望是有的,進入內閣的資歷也是有的。把威望甚隆的孫承宗弄進內閣里,讓他和盧象升兩個人互相呼應,對于穩定大明內部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孫師請坐。”劉學讓孫承宗坐下,然后親手接過紅花端上來的茶杯放在了孫承宗身邊的桌子上。“孫師一路奔波,想必是勞累的很了,還請孫師先喝杯茶,解解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