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不見了,你去告訴他,水師營即日起解散,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去找張文山聽用,其他人等發放遣散費,讓他們回家吧。”既然打算在天津衛打造皇家海軍的基地,那么原本的那個可憐的水師營就沒有留下的必要了。
等在遠處的林秉謙沒有等到皇帝召見的命令,而是等到了解散水師營的命令。陡聞噩耗,林秉謙握緊了拳頭,但很快他就調整好了心態。接著,他朝通傳消息的小宦官抱了下拳,然后邁步回了水師營。
第二天,前來協助林秉謙的宦官帶來了錢,給被遣散的水師營士兵發放遣散費。發放完
遣散費,把水師營的戰船等一應物資交接給官府后,林秉謙帶著千余名合格的士兵去找張文山報到。
“先跟著御林軍訓練吧,一個月后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發遣散費。”張文山留下這
樣一句話后繼續去教御林軍士兵開船了。
張文山走后,林秉謙又帶著自己的人去御林軍報到。與死士出身的張文山相比,郭亮的態度就要好多了,他讓人帶著林秉謙等人去領了全套的軍裝,然后便安排了專人對他們進行訓練。幾天后,又來了一批數百人的隊伍和林秉謙等人一起進行訓練,這些人是在天津衛沿海附近招募的漁夫。
明朝取仕的途徑主要為科舉,每三年一次,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五個級別。通過童試者稱之為童生,代表其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通過院試后的童生被稱為秀才,秀才這個詞大家應該都知道,電視劇里沒少演。
通過鄉試者被稱之為舉人,考中舉人后便有了做官的資格,范進中舉大家都知道吧?范進之所以中舉后變的瘋瘋癲癲的就是因為他能當官了。
會試,又稱為春闈,于鄉試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在京師進行,每科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
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后一級考試,于會試后的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由皇帝親考,考試內容為一道策問,題目由內閣預先擬定幾個,最后由皇帝親自從中挑選一個進行考試。殿試是不黜落中榜者,只排名次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等前三名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殿試結束后不久,眾進士到禮部享受一頓御賜的“恩榮宴”后便進入封官任用階段。至此,一個讀書人的奮斗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進士都能立刻封官任用的,因為每三年舉辦一次科舉,每次錄取兩三百人,然而官位的空缺并不會三年就積攢出兩三百個的,所以經常會出現中了進士但卻無官可做,只能到吏部排個號,等缺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