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翟老四的蠱惑下,人們前進的速度更快了,雖然有軍戶們和馬躍同族兄弟們擋著,但四十來個人根本擋不住八九百人的。
眼看著流血事件就要發生了,從馬家堡子大門外走來了一群人,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穿著大明七品官府的知縣大老爺。
進入馬家堡子后,知縣聽到遠處傳來的叫喊聲,他立刻讓跟來的三班衙役過去看發生什么事情了。
軍戶說白了就是老百姓,在面對同堡的鄉親時,他們根本沒有阻擋人們的辦法,說肯定是沒人聽的,擋又擋不住,因此他們只能不停的后退。但是衙役們就不同了,他們經常和百姓打交道,而且在普通百姓眼里,衙役就是知縣大老爺的狗腿子,他們對衙役天生就有恐懼感。
“退回去,都退回去,怎么想造反啊?退回去。”衙役們用手里的水火棍不輕不重的打在往前涌的百姓身上,疼,但是沒有傷。
出于對衙役,準確的說是對官府的恐懼,被怒火沖上腦的百姓漸漸冷靜了下來,腳步也慢慢的停了下來。
“發生什么事情了?怎會如此喧嘩?”來到近前后,知縣大聲問道。
看到知縣來了,馬躍趕緊上前施禮,“馬家堡子百戶馬躍見過知縣大人。”
“是馬百戶啊,這里發生什么事情了?我怎么聽百姓們喊要抓馬百戶呢?不知馬百戶可否解釋一二啊?”知縣董瑾略帶輕蔑的說道。
百戶是正六品,而知縣是正七品,按說馬躍比董瑾官職高,董瑾不應該蔑視馬躍才對。但是在明朝,尤其是中后期,朝廷重文輕武,導致武官在文官面前根本抬不起頭來。即便是武官官職再高,也不敢輕視文官。
“這……”馬躍遲疑了,他不知道該如何解釋才好。
這時,一個馬家堡子的百姓鼓足勇氣說道:“知縣大老爺啊,您能不能跟馬百戶說一下,我們不想離開家鄉,去那個什么拉啊,求求知縣大老爺了。”
說著,這名哀求的百姓直接給董瑾跪下了。
董瑾緊走幾步上前把百姓攙扶了起來,說道:“老丈,不是本縣不說,而是這是朝廷的命令,我們不得不執行啊。”
“知縣老爺,求求您了,這個時候讓我們離開就是讓我們去死啊,還請大老爺救我等一命啊。”又有百姓給董瑾跪下了,隨著這名百姓跪下,所有要離開的百姓都跪下了。
“大家都起來吧,鄉親們,都起來吧,你們這是折煞了晚輩了。”見這許多百姓下跪,董瑾趕緊招呼眾人起來。
“大老爺啊,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家里已經沒有余糧了,這個時候讓我們去千里之外的那個什么拉,這不是在逼我們去死嗎?求大老爺跟朝廷說一說,就饒我們一命吧。”百姓們繼續哀求著。
“不對啊,朝廷沒有逼鄉親們去死啊,為何你們會這么說?”董瑾突然從百姓們的求饒中聽出了一絲不對,他想不明白百姓們為何會說是朝廷在逼他們送死。
“知縣大老爺啊,去那個什么拉路途遙遠,還不知道多久才能到,而我們家中已沒有什么余糧。留在家里的話,到地里挖點兒野菜還能堅持到夏糧收割,可若是離開了家,我們上哪去挖野菜啊?沒有野菜,我們都會活活餓死啊。”先前哀求董瑾的老漢說道:“知縣大老爺啊,老漢我已經活了五十多歲,死了也就死了,可是我那小孫子才七歲啊,他犯了什么錯,這么一點兒就要餓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