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種的改良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慢慢優化,留下好的種子,一年一年的增加產量。
“嗯,西瓜也摘好了,咱們都跟著回去吧。”唐英道。
村里的曬場上面,正聚集著一大群人,有本村的,有書院的師長們,還有蜀州管理糧產的官員,附近南河村的村長也帶了些人過來幫忙。
看這幾天稱出來的重量,再平均一下,畝產能達到多少。
“稱完最后這幾袋子就可以算出來了。”
“快些快些,馬上就要算出總重量了。”
……
除了唐寧領著人朝著村里專門用青石板修出來的曬場,用來曬糧食的地方,挺大一塊平地,全都平平整整地鋪出了一層青石板。
宗南國管糧食的地方官叫糧員,州府都有這么一個官職。
“唐家村,一百畝地出產糧食共計七萬九千八百斤。每畝產糧七百九十八斤!”
“七百九十八斤!”
“老天爺,比上次又多了幾十斤。”
“咱們村糧食還干凈,也干,曬干了也得有七百斤!”
“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們糧產越來越高了。”
老百姓們一陣的歡呼,一個個身上都多多少少的粘著泥土或者草屑,臉上的汗也如雨般滑落,可是眼里的笑是怎么掩也掩不住。
有些老一些的人也是歡喜的手舞足蹈,他們唐家村是全國產糧的先鋒,全國都看著他們的糧食產量,他們說七百九十八斤,那就是七百九十八斤。
別人不會高于他們,但也不會低于他們多少。
隱隱約約的,唐家村的人心里升起了股自豪感。
而這股自豪感從來到唐家村以后,他們就不間斷地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
他們這里是整個宗南國產量的標準。
他們這里也是代表現在這個世道最先進的農耕工具的存在。
他們村光秀才就有五個。
他們村還有書院,孩子們上學都不收學費,費用全部由村里支付。
他們村……
這些自豪感從哪里來的?從離開荊州那里,賭博似的跟著唐正峰一路遷到這里開始的。
唐家村的人心更凝聚了。
而書院的師長們看到這一幕也心里深深地受著震動。
他們從小習詩書,讀百書,也行了萬里路,知道糧產很少,一畝只得二百上下,百姓們交了稅,交了租子,只能飽腹。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