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要發言,大家都停下交流,先聽他的想法。
現在在裝甲兵裝備方面,高主任還是有那么“一點點”影響力的。
“機動性就不多說了,以能伴隨坦克作戰為準。”
“防御力方面,我的想法是正面要能防御25機炮穿甲彈,側面可以防御我軍現有12.7機槍穿甲彈。”
大家一聽,這個倒是簡單,在裝甲輸送車的基礎上,防御能力整體升一級。
“這個建議不錯,可以保證正面對于步兵輕武器的完全防護,對上敵人的裝甲輸送車也完全可以無視其火力。”
“側面能防住12.7,基本上就能完全勝任對敵步兵的壓制了。”
“這樣是不是重量增加太大?”
“會有增加不過不會太夸張,592裝甲鋼就是這位高主任搞出來的,他應該心里有數。”
“原來是他?”
見大家沒有什么異議,高振東繼續說自己的想法。
“火力方面,主武器我的建議是用海軍用的北邊2-3型25毫米炮改進一個型號出來,這樣技術難度小,研究時間短,威力有保證。”
高振東的這幾個建議,實際上針對的,更多是北邊,畢竟幾年后的情況他是清楚的。
這個火力和防御力配置,拋開bp-1上的反坦克導彈,bp-1上那門73低壓滑膛炮對于高振東設想中的這款步兵戰車威脅很小。
畢竟一個理論射速都只有8發/分鐘,用火箭增程彈射程只有1300米的弱雞,口徑大也并沒有什么用。更別說配用標準彈時那可憐的800米射程了。
而高振東設想的這個炮,其原型的射程高達2800米,配用穿甲彈時穿甲威力也能保證在側方和后方對坦克形成威脅,更別說400發/分鐘的單管射速了。
這門炮的原型,在“八.六”海戰中也是立了大功的,射速高火力猛,打得敵人抬不起頭。
對炮不?潑你一臉。
有人對于這個炮的選擇提出了疑問:“高主任,為什么不用我們戰斗機上的23航炮?海軍的這個炮是彈夾供彈的吧?改起來是不是工作量比較大。”
高振東搖搖頭:“23航炮受限于飛機,其炮彈初速比海軍這門炮要低200米/秒左右,一門炮的火力性能,某種程度上是由彈決定的。而且海軍這門炮也可以用可散彈鏈供彈,射速初速都高,底子要好一些。”
“那空軍的37航炮呢?”
“那門炮為了照顧飛機,也是短藥筒的,說是37,其實在反裝甲方面能力并不比海軍這門25好,射速還低。”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