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反坦克導彈的發展,高振東還是比較清楚的,自己不用推動,2年后也上馬了,反而最大的問題是性能,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基本沒有形成真正的戰斗力。
高振東笑道:“客氣了,什么事兒,你說。”
火力:主武器為25機關炮,副武器為7.62機槍,搭載步兵通過車身射孔提供補充火力。
看見高振東,使用方代表先敬了個禮,然后對著高振東道:“高主任,有個事情我向您打聽打聽。”
一直到了73年開始仿制,79年才定型的赤劍-73型反坦克導彈,才算是有了正兒八經能用的反坦克導彈。
別看赤劍-73的型號里年份是73年,其實真正定型,是在79年。
那段時間的很多裝備,都有這個情況,型號里的年份要比實際定型年份早得多。
想到這里,高振東笑道:“同志,我是搞材料和自動的,推動步兵戰車,算是機緣巧合,恰逢其會,可是導彈離我的本職有點距離啊。”
看見使用方代表有些失望,高振東又補充道:“不過我估計可能很快就會推動這個事情了。這個事情,主要還是要由你們來推動,你們的要求是最受重視的,當然,如果碰到合適的機會,我也可以提一下。”
使用方代表連連稱是,腦袋里在想怎么去推這個事情。
高振東離開防工委,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心情非常好。
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還有電渣重熔和身管自緊會帶來的火炮射程和威力的提升,算是為未來幾十年常規軍事安全方面最大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途徑。
——北方的老毛子。
在未來30年內,國內受到壓力最大的,一直都不是空中和海上,而是地面上,在北邊屯兵百萬的老毛子。
雖然受遠東冰原上脆弱的補給線路的限制,當時的老毛子在邊境陳兵百萬,其實屬于是“麻桿打狼,兩頭害怕。”
雖說兩邊都心虛,但是畢竟受壓力最大的,還是自己這邊。
畢竟補給線的脆弱,是不太直觀的,但是鋼鐵洪流的威脅,卻是肉眼可見的。
最麻煩的地方在于,數量敵不過也就算了,質量還不如人家。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哪怕是明知道裝備性能不夠,也不得不硬著頭皮生產出一個龐大的數量,來意圖抵消對方的質量優勢。
而現在,高振東直接將坦克、步兵戰車、火炮的主要性能,引導著提升到了一代乃至兩代之后,相對應的,質量的提升乃至領先,國內各方感受到的壓力也就不會那么大。
沒那么大壓力,數量上可能就會理智一些,這樣,就有機會騰出資源來,更多的搞點別的了。
比如,天上飛的,水里跑的,水下游的.
前世高振東最經常見的段子之一,就是海軍有新家伙,空軍有新家伙,陸軍有啥?有新鞋!
這是為什么?因為海空在補課,地上的在還債唄。
至于海上,未來幾十年內,拋開帶蘑菇彈的那些,常規海軍力量老毛子自己都是個弱雞,還被分割在了幾個大洋內,其實壓力并不大。
他們的海軍,其實任務并不是消滅敵人的海軍,而是掩護自己家的大黑魚把蘑菇彈打出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