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東一席話就解決了這個導彈的一個重大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極難發現的技術隱患,這讓大家對高振東的技術功底,都非常佩服。
一位研究人員道“高主任,這個問題最麻煩的是怎么發現問題,現在有你發現了這個問題,剩下的相對就好解決了。”
言下之意,你前面的話我不一定認可,但是剛才這個問題,我是服氣的,不過這個問題可以針對性解決,不用把11整個推翻。
對于這種謹慎的態度,高振東也不介意,從整個系統層面來說,有人踩油門,就得有人負責踩剎車,否則一路狂奔,并不一定是好事。
畢竟我們現在的底子薄,受不了折騰,經不起浪費,從大部分人的視角來看,高振東大部分建議的技術風險相當之高。
至于高振東這個掛逼,另當別論,他要做的事情,肯定都是在正常情況下看來技術風險極高的。
像4d裝甲書輸送車、步兵戰車、二代坦克技術預研這些項目,如果不是高振東已經拿出了諸如592、593、新工藝、新炮、新裝甲設計等干貨,想要推進也不是那么容易。
而且那些干貨,要么是已經搞好的,比如592、593,要么是理念先進,但是技術條件是成熟的,比如爆反裝甲、復合裝甲,所以接受相對容易。
而在反坦克導彈的仿制這個事情上,高振東提出的想法,基本上都是基于全新的技術,還沒影子的東西,比如新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還沒完善的半導體電子技術等,所以大家心存疑慮就很正常了。
會議進行了很久,最終達成的決議,還是按照11仿制我國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吧。
畢竟11的紙面指標,在這個時代看來已經是很優秀了,可以把老毛子的“大黃蜂”和漢斯貓的b810“眼鏡蛇”吊起來打。
所以在大洋公約國家內有很多國家都裝備了11,其中也包括花旗佬。
至于11的最大缺陷,巧了么不是,我們有高振東同志,他發現了這個問題,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這也算是高振東自己給了自己一槍。
總之,由于理念太過先進,指標要求過于優秀,導致技術風險太高,高振東對于反坦克導彈小型化便攜化、對11只是仿制其中的部分子系統作為新導彈技術來源之一的建議,暫時作為技術預研的方向保留,導彈還是先按照11來搞。
老話說得好嘛,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握。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高振東知道但不能說,現在還沒和北邊徹底翻臉呢,還沒受到北邊的鐵甲洪流壓力,所以對于小型化、便攜化、低成本的反坦克導彈的需求,不是那么迫切。
對于這個結果,雖然有一些遺憾,但高振東也接受,包括他自己在內,所有人的出發點都是對的,拋開他掛逼的視角的話,這個決議一點問題都沒有,是非常正確、務實的。
不過給赤劍-73整大哥的事情,看來要再想想辦法了。
對于這個結果感到遺憾的,除了高振東之外,不是別人,正是使用方的代表。
在他們看來,高大炮的每個建議,都正好打在他們的心窩里,每個想法都太特么有道理了,心里那個癢啊。
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