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渴望能加快尿素工業化生產的步伐,但是如果要以高振東的信譽為代價的話,他覺得還是不合適,高主任犧牲太大了。
所以他非常委婉的道“高主任,因為時間短,我們的數據不太多,并且沒有太好的規律性。”
他也沒說高振東算得不對,而是把原因主動歸咎到了時間緊數據質量不是很好上面。
高振東明白他的意思,笑道“這個方法比較特殊,對于數據的量沒有太高的要求,我叫它灰色系統理論。”
此話一出,四座皆驚。
高振東這個話實在是太過驚人了,完全顛覆了現有的理論和直覺。
這倒不是其他人沒見識,而是高振東這個話,實在是太過超前。
和灰色系統理論有那么一點點像的控制論,應該可以追溯到模糊控制理論,但是模糊控制理論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呢?是在1965年。
也就是說,能讓人理解的、有一點點相似度的理論,都還有好幾年才會出現,更別說灰色系統理論實際上20世紀80年代才誕生于我國了。
而且模糊控制理論,實際上它研究的對象,還是基于白色系統,也就是信息完全明確的系統。對應的,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統,就是“黑色系統”,信息化中常提到一個相關概念,“黑箱”。
而灰色系統,顧名思義,處于兩者中間,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主要研究對象就是“小樣本、貧信息”的不確定性系統。
高振東見大家都一副“我看你怎么吹牛筆”的表情,只好先把灰色系統理論先介紹了一下。
高振東花了十多分鐘,大概介紹了一下灰色系統理論,最后總結道“這種方法好處是樣本量小、對樣本規律性分布要求不高、計算工作量小、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一致、可用于近中長期預測,而且預測精度還比較高。”
不過這個理論實在是太過超前,對現在的所有人來說都極為抽象,只有極少數人算是聽懂了一點兒。
“高主任,你的意思是能憑空預測出結果來?”
高振東搖搖頭“不是憑空,還是需要數據支撐的,但是對數據的要求比較低。而且對于評估對象和評估類型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其預測方法也是有限的。”
聽見他實事求是的話,大家反而放心一點了,就怕他來個能無中生有,那就真是聽鬼故事了。
高振東又簡單介紹了灰色系統理論的五種預測方法,然后道“向總他們這個問題,由于材料的腐蝕劣化速度穩定性的原因,恰好屬于其中最簡單、最常用的‘數列預測’的范疇,可以直接建立g(1,1)預測模型進行預測。”
簡單?高主任你是在重新定義“簡單”么?絕大部分人在心里暗暗吐槽高振東。
實際上在日后,灰色系統理論廣泛用于軍工裝備的評估評價中,這也是高振東敢放心大膽的拿出來用的原因,至于他為什么知道,因為在導師的要求下,他查了不少論文唄。
見大家都還在半懂不懂狀態,高振東干脆走向黑板,拿著粉筆,用向總報告中的數據,列起了g(1,1)模型的偏微分方程,開始當場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