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么?”
陸金明是一個典型的學術型角色,搞研究在行,搞商業就抓瞎了。
“那,要不我們也故意控制一下,生產一些次品?雖然可以調整生產工藝,生產出次品對外銷售,但是會降低生產效率……雖然我也不知道現在會有誰來買這種東西……”
“不用了,我們不賣反滲透膜,我要自己拿來用。”
宋明一開始也是打算生產出反滲透膜之后拿到現代世界對外公開銷售的,但是仔細考慮了片刻后,他放棄了這個想法,反滲透膜中使用了納米機器人技術,雖然以現代世界的科技水平是沒辦法破解的,但牽扯到的機密太多,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項無法替代的核心技術。
他決定自己投資修建海水淡化工廠。
產水量這么高,維護成本這么低,建造一個海水淡化廠甚至都不需要雇用多少員工,只要前期投資建廠,后期雇用幾個員工確保每天正常生產就可以躺著賺錢了,這生意誰不會做啊?
就算是高文輝他們從唐氏集團偷走的海水淡化技術再怎么牛逼,宋明也不相信他們的技術會比陸金明搞出來的這個牛逼,幾十年的科技代差,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抹平的。
唐氏集團當初研究出來的技術可以將海水淡化的成本壓縮到3.5元每噸,12.5%的利潤提升讓高文輝和瑞興投資不惜弄垮唐氏集團也要把技術搞到手,由此可見其巨大的吸引力了。
但是宋明這里的淡化成本呢?
“當初估算淡化成本的時候,將投資建廠和反滲透膜的生產成本以及研發成本合計在里面了,大概相當于是1.5元每噸,但是……”陸金明嘆了口氣:“毀滅日之后,一切都變了,原來的錢失去了價值,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衡量成本了……”
毀滅日之后,科研人員成本、技術成本都等于是白送的,生產原材料也可以通過回收城市中廢棄的工業產品來搜集,綜合生產成本非常低廉。
也就是說,宋明在現代世界建造海水淡化工廠的成本幾乎就只有建廠成本和用人成本,技術成本可以視為0元。
而現在現代世界淡化水價格根據技術和國家區域不同,大致在每噸6元到10元之間浮動,政府補貼后的價格在4元-6元每噸左右,這就意味著如果宋明建一個日產50萬噸的海水淡化工廠,將淡化水價格定為4元的話,每天的收益就高達200萬,一個月就是6000萬,一年就是7.2億!
這意味著他只要一兩個月就能回本,剩下幾十年全都是高的可怕的凈收益!
當然了,考慮到他的核心競爭優勢,宋明不可能定那么高的價格——他要用價格戰,把瑞興投資和高文輝給打殘!
就這么說吧,廉價的技術成本讓宋明敢把淡化水的價格壓到3元每噸,甚至不要政府補貼,可高文輝敢嗎?他們的每噸成本都在3.5元!即便是銷售價格對半砍,他們也絕對不可能在價格戰上打贏宋明!
宋明在心里盤算了一圈之后,露出了笑容:“你現在就開始準備生產吧,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成品了。”
陸金明拍著胸口保證:“放心吧老板,我今天晚上就可以試生產幾個樣品讓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