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的人多,顯然需要馬車,最起碼需要拉糧食!
古代,近兩千里的路程,人多肯定走得慢,恐怕得一個多月的時間,其間的糧食消耗是一個海量數據。
如果不能保證糧食,走到半路斷糧,流民毫無疑問會變為流寇,無關善惡與道義!
他們若想生存下去,自然法則,劫掠是不得已的選擇!
所以,王吒開啟“末日”購買模式!木材、糧食、布匹、棉花、食鹽、藥材等等,瘋狂掃貨。
等等,林度不是有一間藥材鋪么?
暫時用不上,現在什么最緊要?把銀票花出去最緊要,而且林度手上也有銀票。
元月二十六日,王吒召集幾個軍工廠的頂級木匠,準備打造馬車。
王吒的想法是打造四輪馬車,因為他的馬足夠多。兩匹馬拉一輛四輪馬車是基礎版,還可以打造四匹馬拉的馬車。
插幾句話,有很多現代人認為中華不會制造四輪馬車,純粹是搞笑,明朝時期的古畫里就有四輪馬車。
還有轉向問題,農用的鋤具都有立軸作轉輪轉向,甚至于古代中華有青銅差速器出土,所以拿轉向質疑是件挺無聊的事。
古代中華不是沒有會轉向的四輪馬車,是數量少沒有普及。
為啥很少有四輪馬車,主要原因是缺馬!
自宋朝開始,中原人口劇烈暴漲,牧場不得不大量削減,連傳統食物——羊,都大量減少飼養,何況馬!只能盡可能保證牛。
馬是所有牲畜中最耗飼料的,牛還可以反芻,豬是雜食。
人口大量增加,很遺憾,集權皇朝又沒能找到合適的經濟增長策略,馬成為中原皇朝的硬傷!
還有一個原因,集權皇朝重視發展水運,修建多條運河。水運發達,陸運沒有迫切發展四輪馬車的動力。
回到故事里來。
時間緊,任務重,造四輪馬車,王吒選擇先用木頭制造。
一位來自戰車司的河南木匠,祖傳制造馬車,果然會造四輪馬車,轉向的解決方案很簡單。
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后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后面的車架架在前面車架上,由一根立軸連接,實際上就是兩個兩輪車的組合。
王吒當即下訂單,30輛兩匹馬拉的四輪馬車,8輛四匹馬拉的四輪馬車。
木材由王吒出,工匠負責加工。兩匹馬的四輪馬車每輛15兩銀子加工費,四匹馬的四輪馬車每輛30兩銀子加工費。
敲定完馬車制造安排,王吒一時技癢,想自己花時間研發制造一輛四匹馬拉的四輪馬車,產品定義為四馬力四輪馬車。
木制車輪和車軸磨損很厲害,且強度不夠,他要用鋼替代。
鑄造八斤野戰炮的時候,同時也造了鋼制的車輪和車軸。改變尺寸,減少重量,用螺栓螺帽連接緊固,然后底盤調試,做個簡單版本的鋼制的車輪車軸不復雜。
最大的創新是,王吒想造減震器,這是平行世界的重大發明,以現在的冶煉與加工條件,制造性能優異的螺旋彈簧是一個挑戰!
螺旋彈簧和螺栓螺帽是工業制造史上兩個偉大的發明,其意義比動力設備的蒸汽機低不了多少。
尤其是以鋼為材料,制造螺旋彈簧和螺栓螺帽,要知道,鋼制的螺旋彈簧和螺栓螺帽19世紀中期才開始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