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同,你小子還挺懂帆船的。”
“嘿嘿!網上搜的。”
u型船是西方的航海貢獻,蓋倫船便是這種船型。
其船身兩側自下而上向內傾斜,u字口逐漸收緊,明顯的等邊梯形,并且這種斜度一直延伸到艉樓。
此種設計是為了增加大海航行穩定性,猶如不倒翁。
u型船比中式v型船還有一大優勢,就是能拉貨,肚子大,裝載量自然大。
大海航時代,中式帆船對比西式帆船,有三大軟肋:
其一,硬帆;
硬帆比之西式軟帆操作簡便,但弊病在于受力面積比軟帆小,速度自然比不上軟帆,遠航性能不如軟帆;
其二,載貨量小;
中式帆船有水密艙,水密艙是偉大的發明,能有效抵擋海浪,增加航行安全,現代船舶均采用水密艙設計。
但此發明超前了,不適用于大航海時代,它限制了船舶的載貨量;
其三,火力弱。
這是很致命的弱點!線膛炮未廣泛應用的火器時代,滑膛炮命中率低,全靠密集火力提高殺傷率。
西式帆船船舷兩側均有大量火炮窗口,不用跳幫就能摧毀對方船只,更加適應火器初期時代作戰。
再次證明u型船在大海航時代的優勢,船艙內空間大,自然能布局多層炮窗。
“對了,你小子要造百米長的帆船,還是得用v字形水密艙設計。”海軍中尉東方亮補充道。
他退役后是帆船愛好者,對帆船的研究頗深。
“怎么說?”
“木制帆船,它的承載有極限,如果用西方的船型,長度超過80米,船只承載不了如此大的強度。”
“有在網上聽說這樣的結論,那為何要用中式結構?”
“中式v字形水密艙類似于承載式車身,明白么?”
王吒瞬間秒懂!承載式車身沒有大梁,但車身結構依然強健耐用。
順便插幾句,鄭和下西洋的寶船,船型便是v字型加水密艙,即底尖上闊的船型。
很多人誤認為中式海船是平底船,真有不少人是這樣認為,因為大量插圖畫成了平底船,這是中國文化的悲哀,祖先牛逼,但被人為忘記或破壞。
同時廣泛爭論,最大的論點便是認為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沒有文獻記錄的那么長,說不科學。
文獻中提到最大的寶船長是140米,也有人說是120米,古代尺寸轉換的問題,總之大量的人不相信木制帆船能超過100米。
實際上,采用v字型加水密艙設計,并使用硬帆,肯定能造出超過100米的龐大海船。
v字型加水密艙的船型在船身結構強度上要遠勝于u型船,當然能造更穩更大的船,現代船型為什么采用v字型加水密艙?道理很清晰!
而且硬帆速度比軟帆慢,對船身結構強度的要求自然降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