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拓印紙覆蓋在胎紋上,“胎面有2處0.3厘米的橫向裂紋,與公園西北角碎石路的輪胎印特徵一致。”小孫在公園的垃圾桶里有了發現——一個被撕碎的信封,殘片上能辨認出“市公安局”的字樣,紙張邊緣的dna與菸蒂上的部分吻合。
當夕陽西下時,小楊的勘查袋里已裝著28份物證樣本,小孫的足跡分析報告上畫滿了紅色標記。“總結下,”小楊靠在公園的梧桐樹上,揉著發酸的腰,“嫌疑人至少一人,男性,身高175-180厘米,穿43碼皮鞋,可能從事與警務相關的職業,作案后乘摩托車離開。”小孫補充道:“但關鍵物證仍缺失——沒有找到手銬的鑰匙,沒有確定嫌疑人的生物檢材,信封殘片的完整內容還需拼接,還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最后一縷陽光掠過公園的灌木叢,小楊望著那片被警戒線圍住的區域,突然想起尸體旁的那副手銬。“制式手銬的編號被打磨過,”他對小孫說,“但鎖芯內部可能還殘留微量金屬屑,回去讓技術科重點檢測。”小孫收拾好勘查器材,他的對講機里傳來李明的聲音:“有沒有重大發現”小孫看了眼小楊,低聲回答:“發現重要痕跡,但暫未找到突破性線索,還需進一步檢驗。”
暮色中,兩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勘查燈的光束在公園的小徑上晃動,像在尋找那個隱藏在黑暗中的真相。那些被發現的足跡、纖維、紐扣,雖然零散,卻已在他們的分析中,漸漸勾勒出嫌疑人的輪廓——一個熟悉警務裝備、身高體壯、可能騎摩托車的男人,正躲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等待著被這些細微的痕跡鎖定。
當天下午尸體運送過的刑偵支隊開始進行解剖。
解剖室里張林戴上雙層乳膠手套的動作帶著職業性的精準,指尖觸碰到尸體腳踝時,灰色羊毛夾克的纖維簌簌掉落,在地面積成一小堆銀灰色的絮狀物。“男性尸體,身長178,外觀年齡35-40歲,”他的聲音透過藍色口罩顯得沉穩,助手小林已將尸體信息錄入系統,“衣著完整度80%,左胸撕裂口邊緣有纖維外翻,右腕佩戴制式99式手銬,鎖芯處於閉鎖狀態,鏈節無變形。”
尸表檢查從頭部開始,張林的指腹輕輕拂過死者的眼瞼,檢眼鏡的光束穿透角膜,在眼底投下清晰的光斑。“角膜混濁二級,”他報出數據,小林在一旁記錄,“瞳孔直徑5,對光反射消失,晶體透明度良好,未見老年性混濁。眼結膜下方可見針尖大小的出血點,呈瀰漫性分布,累計超過30個,符合窒息死亡的特徵性改變。”
他用止血鉗輕輕翻開死者口唇,一股腐敗氣體夾雜著胃酸的氣味撲面而來。“口唇黏膜發紺,舌尖部分外露,”張林的鑷子夾住舌尖邊緣,“可見4處半月形齒痕,深度0.1-0.2,與死者臼齒形態吻合,是瀕死期牙關緊閉形成的壓迫性損傷。齒齦黏膜有多處點狀出血,牙齦溝內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提取樣本送檢。”
“張老師,您看手銬對應的腕部皮膚,”小林突然指著死者右腕,標尺在壓痕處停住,“壓痕寬1.2,深0.3,邊緣整齊,呈蒼白色,與周圍暗紫色的尸斑形成鮮明對比。壓痕下方的皮膚溫度21c,與周圍組織溫差0.5c,沒有充血、水腫,也沒有表皮剝脫——這說明手銬是死后佩戴的”
張林湊近觀察,用探針輕劃壓痕邊緣的皮膚,組織硬度明顯高於周圍。“壓痕處無生活反應,”他肯定道,“真皮層膠原纖維未發生腫脹變性,確實是死后形成的約束痕跡。但看這枚鑰匙扣,”他用鑷子從死者左胸口袋里夾出金屬物件,“制式手銬鑰匙,鏈環處有新鮮的擦痕,與手銬鎖芯的磨損痕跡完全吻合,說明兇手曾試圖用這把鑰匙打開手銬,但沒有成功。”
尸斑的分布成為分析重點。張林讓小林翻轉尸體,背部、臀部、大腿后側呈現出暗紫色的瀰漫性尸斑,指壓試驗顯示,按壓3秒后褪色不完全,鬆開后恢復時間超過5秒。“尸斑處於擴散期,”他解釋道,“血紅蛋白已經穿透血管壁,浸潤到組織間隙,這種狀態通常在死亡12-24小時出現。”他用直尺測量尸斑最密集區域,面積約25x30,“結合尸斑的顏色深度,死亡時間應該在18小時左右,但需要結合尸僵程度校正。”
尸僵檢查從下頜開始,張林的手指輕輕托住死者下頜,向上抬起時感受到明顯阻力。“下頜關節活動度30度,”他報出數據,“頸項部肌肉強直,頭部前屈困難;肩關節活動度25度,肘關節15度,腕關節10度,屬於尸僵發展期,形成時間約8-16小時。”小林在旁補充環境參數:“解剖室溫度20c,濕度60%,尸僵發展速度處於正常范圍,無明顯加速或延緩因素。”
測量尸溫時,電子體溫計的探頭插入直腸15,數字在21.5c左右穩定下來。“直腸溫度21.5c,環境溫度20c,”張林對照尸冷曲線表計算,“按常溫下每小時下降0.8-1c的速率,死亡時間初步推算為16-18小時。但考慮到死者死亡后可能被置於低溫環境,”他指著尸體皮膚上的雞皮疙瘩,“皮膚立毛肌收縮明顯,提示死亡前可能處於寒冷狀態,需要增加2小時的校正時間。”
切開胸腹腔前,張林注意到死者的胸壁左側有一處0.5x0.3的表皮擦傷,已經乾燥成褐色。“這處擦傷邊緣不整齊,”他用放大鏡觀察,“有少量組織液滲出乾涸后的結晶,屬於生前傷,但生活反應輕微,可能是死亡前不久形成的。”小林用無菌簽蘸取擦傷處的殘留物:“已取樣送檢,重點排查是否有異物殘留。”
採用y形切口切開胸腹腔時,胸骨鋸的嗡鳴聲在解剖室里迴蕩,鋸片接觸骨骼的瞬間濺出細小的骨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