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看著小周提交的走訪報告,語氣沉重:“張娟作為出納,堅守原則,卻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們一定要盡快找到趙磊,給張娟的家人一個交代。”他對著對講機下令:“立即對趙磊展開全面追捕,調取他的通訊記錄和行蹤軌跡,同時深入調查水泥廠的財務賬目,查清80萬元異常支出的去向。”
夜色漸濃,刑偵支隊的燈光依舊明亮。小周和隊員們已經開始梳理趙磊的社會關系和可能的藏匿地點,每個人都清楚,時間緊迫,只有盡快找到趙磊,才能揭開張娟死亡的全部真相,讓正義得到伸張。
與此同時,尸檢正在進行。當張娟的尸體被緩緩推進入口時,覆蓋在身上的白布微微晃動,淺粉色連衣裙的衣角從布邊露出,裙擺處的撕裂痕跡在無影燈下格外清晰。張林戴著雙層乳膠手套,指尖輕觸尸體表面——皮膚尚有余溫殘留,肌肉組織未出現明顯僵硬,這為死亡時間的初步判斷提供了基礎依據。助理小林早已將解剖器械按順序排列在不銹鋼托盤上,手術刀、止血鉗、顱骨鋸等工具泛著冷光,托盤邊緣的標簽紙上寫著“東郊水泥廠無名女尸(張娟),解剖日期8月15日”。
“先記錄尸體基本信息,從體表特征開始。”張林的聲音透過防毒面具傳出,帶著輕微的悶響。小林拿起標尺,在尸體旁蹲下:“女性尸體,年齡32歲(結合牙齒磨損程度及身份證信息),身高159c,體重約52kg,發長30c,黑色,發質柔順。身穿淺粉色純棉連衣裙,裙擺右側有12c撕裂口,領口處有3處拉扯褶皺,間距約2c,推測為外力撕扯形成。”她頓了頓,指著尸體腳踝處,“雙側腳踝有環形勒痕,左側勒痕寬0.8c,右側寬0.7c,勒痕邊緣有表皮剝脫,深度達真皮層,局部有滲血,符合生前束縛特征。”
張林接過放大鏡,仔細觀察勒痕細節:“勒痕形態規則,邊緣無鋸齒狀破損,推測束縛物為質地較軟的繩類,比如棉質繩或尼龍繩,”他用解剖針輕挑勒痕處的皮膚,“表皮剝脫方向一致,均為順時針方向,說明嫌疑人束縛時是從尸體左側發力,可能為右利手。”他補充道,“勒痕處提取到少量紅色纖維,與前期勘查時在張娟辦公桌下發現的紅色繩子成分初步一致,需要后續實驗室檢測確認。”
死亡時間的判斷需要多維度交叉驗證。張林首先檢查尸體的尸僵情況:“下頜關節輕微僵硬,能輕微張口;頸項部肌肉輕度僵硬,頭部可小幅度轉動;上肢肘關節、腕關節未出現明顯僵硬,下肢膝關節、踝關節活動度正常,”他對照尸僵發展時間表,“根據尸僵出現的部位和程度,初步判斷死亡時間在6-8小時之間,也就是8月15日凌晨0點至2點左右。”
小林提出疑問:“張老師,尸僵的發展速度會不會受環境影響?水泥廠夜間溫度較低,會不會延緩尸僵出現?”張林點頭,將尸體翻身,檢查背部皮膚:“背部未發現明顯尸斑,僅在肩胛部有淡紅色點狀壓痕,壓之褪色,”他解釋道,“尸斑通常在死后2-4小時開始出現,6-12小時進入擴散期,壓之不褪色。目前尸斑尚未形成,結合尸僵程度,說明死亡時間確實在6-8小時,低溫環境僅輕微延緩了尸僵發展,對整體判斷影響不大。”
接下來的角膜渾濁度檢查進一步印證了死亡時間。張林用手電筒照射尸體雙眼:“角膜輕度渾濁,瞳孔尚可辨認,對光反射消失,”他記錄數據,“角膜渾濁度分為三級,輕度渾濁對應死亡時間4-8小時,與尸僵、尸斑的判斷結果完全吻合。”他補充道,“眼結膜有少量點狀出血,可能是生前缺氧或外力壓迫所致,需要結合內部解剖確認是否與死因相關。”
胃內容物的分析為死亡時間提供了更精準的依據。張林用手術刀沿腹部正中線切開,小心分離胃壁組織:“胃內空虛,僅殘留少量半消化的米飯顆粒和青菜碎屑,約10l,”他將胃內容物樣本裝入試管,“米飯顆粒邊緣模糊,青菜纖維部分分解,根據食物消化程度,推測末次進餐時間在死亡前4-6小時,也就是8月14日晚上8點至10點之間。”小林立刻調取張娟的行蹤記錄:“水泥廠食堂工作人員說,張娟14日晚上7點在食堂吃的晚飯,主食是米飯,配菜有青菜,與胃內容物完全對應,進一步縮小死亡時間至8月15日凌晨0點至2點。”
死亡原因的判斷是解剖的核心。張林首先檢查尸體的頸部:“頸部皮膚未見明顯扼痕或索溝,但右側頸部有2x3c的皮下出血,出血區中心顏色較深,邊緣漸淡,”他用止血鉗分離皮下組織,“出血深度達胸鎖乳突肌層,肌纖維斷裂呈不規則狀,符合鈍器擊打形成的挫傷特征——鈍器接觸面應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3c,比如拳頭、木棒頂端等。”
小林突然指著尸體的口腔:“口腔黏膜有破損,右側頰黏膜有1x1.5c的潰瘍,表面有滲血,牙齒未見松動或脫落。”張林用喉鏡檢查咽喉部:“咽喉黏膜充血水腫,氣管內有少量淡紅色泡沫液體,無異物堵塞,排除機械性窒息死亡的可能。”他補充道,“口腔黏膜破損可能是嫌疑人用手或工具捂嘴時造成的,防止張娟呼救。”
胸腔解剖發現了關鍵的致命損傷。張林用顱骨鋸打開胸腔,暴露心臟和肺部:“心臟大小正常,心外膜下有多處點狀出血,呈彌漫性分布;左肺下葉有5x6c的挫傷區,肺組織出血腫脹,邊緣模糊,”他用鑷子夾起肺組織,“肺挫傷程度較重,導致肺功能障礙,引發呼吸衰竭——這是主要的致命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