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賢亭中,劉協等人不歡而散,回到住處,劉協想了很久還是將禰衡留下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眨眼來到昭寧二年的元月。
劉協帶著一眾人馬趕赴南陽。
南陽太守名叫張咨,是董卓掌權時所任命的,所以對于劉協到來他十分不安。
一方面派人去通知洛陽,另一方面到襄陽劉表處搬救兵。
高大的城墻上,布滿了南陽的士兵,張咨站在城樓上,瞧著城下無邊無際的軍隊,心中一顫。
“這個稚子劉協,從哪兒拉來這么多兵馬?”
“這可如何是好啊!”
張咨是個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對于兵戈戰事他是一竅不通,他對目前局面不太看好。
南陽久經戰亂,城中能戰之士僅有七八千,可城外劉協兵馬不下三萬。
四倍的差距懸殊,令他心生擔憂,對眼下戰爭毫無信心。
張咨瞄了眼城外,發覺敵軍沒有立即攻城的打算,緩緩吐出一口濁氣,轉身退下城樓,召集各路將官。
議事廳中,郡內文武們早已聚集一堂,他們彼此之間不斷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著,整個場面顯得嘈雜與混亂。
門外,剎那間傳來高昂的聲音,所有人立刻安靜下來。
“太守大人到!”
大家紛紛轉頭看向門口。
伴隨一陣腳步聲,太守急步走進議事廳。
他的出現引起一片騷動,眾人趕忙整理自己衣冠,別被太守找到話柄。
當太守走近時,大家一同躬身施禮。
“諸位都免禮吧!”
太守擺擺手,進入主題。
“諸位覺得,以我南陽之力能否抗衡城外劉協的大軍嗎?”
張咨提出心中的疑問,在他心里是不想與劉協兵戈相見。
不管怎么說,他是皇族血脈,身份尊貴。
沒有天子與朝廷旨意,誰也不敢對劉協怎么樣。
可現在劉協打上門來了,總不能開城門,放敵軍進來。
要是如此,朝廷絕不會放過他,如果堅守抵抗,他的信心又不強。
“使君,宛城高大城厚,易守難攻,我軍雖人少,可只要堅守下去,襄陽劉使君一定會派兵救援的。”
議事廳內,站在最后面的中年校尉黃忠慷慨激昂,信心十足。
黃忠與劉表見過幾面,劉表很欣賞這位中年的校尉。
黃巾之戰中,黃忠一雙箭法百發百中,立下了戰功。
在南陽一帶,名聲初顯。
但太守張咨一直對黃忠不太欣賞,在他眼里黃忠不過是一介武夫。
平時也不會做人,整日除了練武,就是帶兒子看病。
黃忠中年得子,取名黃敘,從小就體弱多病,多少郎中名醫都看不好。
黃忠每年微薄的俸祿都花光了,吃藥把房子吃沒了,可病始終沒見好。
反而隨著年齡增大,病情越發嚴重,黃忠不甘心白發人送黑發人。
可每年俸祿是死的,他又不愿貪贓枉法,所以每次郡內有戰事時,黃忠永遠都是主戰,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
此次也是如此,看著手下如此有信心,張咨心中不禁踏實些,而后詢問道。
“漢升,那你覺得,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敵軍會先攻擊哪里?”
黃忠聞言,不假思索。
“稟使君,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