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了一口吐沫,李牧云興奮道:“老板,您想的可真長遠,我非常支持您的計劃,但話說回來,公司如今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方巖微微一怔,“什么問題?”
“人手。”
李牧云帶著一種緊迫感說道:“您不是吩咐我,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做準備嗎,工廠和設備還好說,但我經過調查發現,想要達到大規模工業化的程度,就算我將全地球所有工程師招到公司里,人手依然差的很遠。”
“按照銀河系每年三百萬臺聚變反應堆的銷量,我們哪怕只占據百分之一市場份額,也需要年產量達到三萬臺!而完成這個目標,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工程師團隊!”
……
薔薇號再次開始躍遷,方巖和李牧云的通訊也就此中斷。
站在舷窗跟前,看著外面流光四溢的蟲洞,方巖陷入深深的思考。
盡管量子場聚變反應堆在技術層面已經突破,但實現大規模工業化,遠比設計和研發復雜得多,地球現有的工程師數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聚變反應堆的制造過程極為復雜,需要在極高精度下組裝各種高科技零部件,一臺反應堆的制造從原材料準備,到最終組裝完成,大約需要8,000工時,而參與的工程師團隊至少需要100人。
這些工程師還必須具備相當的科學素養和精密施工能力,普通技術工人根本無法勝任。
根據銀河系每年300萬臺聚變反應堆的市場需求量,方巖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地球想要占據其中的百分之十市場份額,意味著每年需要生產至少30萬臺反應堆。
按每臺反應堆8,000工時計算,30萬臺反應堆總共需要240億工時!
李牧云經過詳細的調查,確認地球現有的高水平工程師,頂多有10萬人,可以為藍光科技工作,假設每個工程師每年工作2,000小時,那么最多也就是20億工時。
方巖皺了皺眉,生產力的巨大缺口擺在眼前,即便地球上的所有工程師都全力為自己工作,依然無法滿足目標。
而且按照方巖的規劃,藍光科技今后并不是只有量子場一個項目,如此算來,缺口就更大了。
方巖腦海中迅速涌現出一串又一串的數字,工程師培訓周期,技術人員的招聘難度,設備采購的時間表等等。
經過計算,方巖意識到,當地球在面對整個銀河系的時候,生產力不僅是瓶頸,更是決定成敗的核心因素,如果無法提高產能,所有計劃都將陷入無盡的拖延與失衡。
方巖眉頭微皺,很顯然,大規模工業化單靠地球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尋找更為強大的生產力。
忽然~
方巖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但那是一個被銀河聯盟嚴厲控制方案。
人工智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