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起見,大家還是晚上再去陽間互聯網瀏覽吧。”
崔玨立馬掏出小本本記錄下酆硯的安排,“好的帝君,請問還有什么吩咐嗎?”
“沒了,下去吧。”
“是,您有何吩咐喚屬下一聲就是。”
待崔玨離開,酆硯低頭看了眼布滿灰塵的茶桌,他掏出紙巾,輕輕擦拭掉手指上沾染著的灰塵。
“余懃……”他輕聲道。
當年望公隕落之際,正是地府最忙碌的時候,巨大的工作量讓各個部門腳不沾地,沒日沒夜的運作。
向來以死板謹慎出名的判官司也相繼出現工作事故,導致地府運作在那段時間頻頻停滯。
是最忙、最難的時候,也是最容易鉆空子的時候。
崔玨說不敢推測,是他心里知道,酆硯所暗示的對象,就是三殿宋帝王余懃。
但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判官,若是盲目附和,只會讓酆硯猜測他是否急于推卸責任。
若他直接反駁,也有可能被酆硯算入宋帝王的麾下,從而遭到無盡懷疑。
他能做的,只有表明忠心,以及“裝”糊涂。
酆硯看出了崔玨的想法,也干脆不再試探。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崔玨是個腦子聰明的,他知道該如何去做。
反倒是這宋帝王,他需要找個既不會打草驚蛇,也不會突兀的理由和其見一次。
想到這里,酆硯重新打量起東岳大帝的屋子。
這間屋子已經封閉了幾十年,家具物件擺放依舊,只是多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距離他上一次來此,已經過去了近百年,恍然間,他還能想起自己與東岳大帝在這茶桌前喝酒的場景。
當時眾多神明相聚商討華夏一難,他性子孤僻冷傲,慣不喜這種場景,干脆讓東岳大帝代表地府前往天庭參會。
經過一天一夜商討,東岳大帝回到地府,邀請他前來喝酒論事。
當時,他從東岳大帝的口中得知天庭這一天一夜的紛爭。
一部分神明認為,華夏此難甚危,若不出手,恐子孫難存。
但一部分始終堅持,神明不得干涉人間爭斗,亂起因果。
還有一部分神明保持中立,堅信按照天道的指示行事。
最終,眾神祇推舉向來卦象精準的東岳大帝起卦,卜算華夏國運,以卦定論。
而這卦象的結果,即天道不允,神不得出手。
卦象一出,神祇也達成一致。
但回來后的東岳大帝卻表現得異常困惑,甚至在和酆硯喝酒時,頻繁走神。
他想問清楚東岳大帝是否發現了什么,但那次喝酒相聚后,東岳大帝便以閉關清修為由,謝絕見客。
后來,人間一難愈演愈烈,冤孽怨念充斥迭起,新科技新技術的產生,外來文明文化入侵洗腦。
神明發現人們的信仰開始慢慢消散,沒有能量來源支撐的他們受到限制。
有的神明提前預知未來,明白即將發生的災難,有的神明后知后覺,隕落之前才知道華夏經此一劫,神明也將就此湮滅——
末法時代來臨,神明隕落,陰陽失衡,人間成為煉獄。
整個三界開始陷入恐慌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