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柱香功夫,常遇春果然領著十來號人下山來。
朱元璋見眾人中還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那少年雖身高與大人無異,但明顯偏瘦弱,且臉上稚氣未脫。
便好奇問道:“遇春兄弟,怎還帶著個孩子?”
那少年一聽,臉色鐵青,顯然是不高興別人說他是個孩子。
常遇春哈哈笑道:“這是我小舅子,叫做藍玉,平時在家里調皮搗蛋,又不喜歡讀書,只喜歡舞槍弄棒,便將他帶在身邊,平時指點一下拳腳功夫。”
轉頭對藍玉道:“快拜見朱大帥。”
藍玉便對朱元璋拱手道:“小子藍玉,拜見朱大帥。”
朱元璋哈哈一笑,“好!有常兄弟的指導,日后定是一名勇將啊。”
朱元璋見常遇春武功了得,便封他為先鋒,領著眾人回了和陽城。
不過月余,和陽城兵馬益盛,城中糧草故略顯不支。
朱元璋召眾人商議。
李善長獻計道:“現和陽周邊多為義軍,且都尊小明王。既然都是自家人,那江北自然已經沒有可取糧草之地。要解眼下和陽糧草之困局,只能渡江南略,自古江南富庶,錢糧充沛。采石為元廷重鎮,必有有糧倉,南下采石,糧草之危自解。”
朱元璋搖了搖頭,苦笑一聲,“可惜我和陽沒有水軍,怎么渡江南略?”
李善長笑道:“和陽確實沒有水軍,但巢湖上有啊。”
朱元璋奇道:“巢湖水軍,與我和陽何干?”
李善長回道:“那雙刀趙,李普勝有水軍萬余,戰船千艘,于巢湖結寨。與廬州左君弼不睦,屢有攻伐。現左君弼勢大,那水寨被圍,已不可久持。屬下與其部將俞廷玉有舊,修書一封,大帥助其破敵,事成之后讓其歸附,便得渡江之水軍。”
商議已定,三日后,俞廷玉之子俞通海攜李普勝親筆信赴和陽,望和陽義軍去往巢湖,破廬州左君弼之圍。
翌日,朱元璋親率一萬人馬,以常遇春為先鋒,與俞通海一道直奔巢湖。
到得廬州,常遇春一馬當先,萬軍叢中如入無人之境,只殺得廬州兵人仰馬翻,巢湖之圍遂解。
李普勝與朱元璋一道檢閱了巢湖水軍,見巢湖之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大喜。
李普勝卻忽然道:“這水軍要從巢湖到和陽,要么走銅城閘,要么走馬場河,不過這兩條水道都被蠻子海牙的水軍控制了,現在水軍沒有辦法開赴和陽。”
朱元璋眉頭緊皺,“沒有別的水路嗎?”
李普勝搖了搖頭,“之前還有一條小河叫港河,不過現在是枯水期,那港河水太淺,河面太窄,大船無法通行。”
眾人便一齊到那港河看察了一番,有些地方幾乎斷流了,別說大船,小船都過不了。
朱元璋便問道:“那該如何是好?”
李普勝回道:“除非天降大雨,讓這港河水漲起來,否則這千余戰船,確實無法開到和陽。”
朱元璋看了看天上的日頭,烈日當空,哪有要下雨的樣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