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這兩口子不管是誰說這話,熟皮子的人和被熟皮子的人,始終是王大柱和王安。
其實經常給孩子熟皮子,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起碼孩子會減少闖禍的次數。
當然,也要分孩子,像王安這樣的,不管是鞭梢子還是熟皮子,都白基霸扯,不管咋收拾,過后還這逼樣。
正常來講,農村人鞣制皮子,只用三種東西,水,白礬,咸鹽。
拿鞣制兔子皮為例,就是將二兩白礬和二兩鹽,充分的溶解在二斤半的水里,得到一種全新的融合水。
然后把兔子皮整張泡進去,必須全部浸泡進去,不能漏邊角,正常來講,都需要用蓋簾壓上。
泡個一宿,也就是十二三個小時,基本就差不多了。
冬天的話,需要多泡上幾小時。
然后拿出兔子皮,用鈍刀刮掉皮子上的血肉和皮子里僅有的一小點油漬。
刮完后好好洗上幾遍,然后再次繃緊晾干。
最后一步,就是抽打皮子,王安經常享受的“熟皮子”,就是這最后一步。
將皮子平鋪開,毛面朝下,然后用細一點的棍子,一棍子接一棍子的抽打,不能遺漏皮毛上任何一個地方。
這根棍子,一定要削制一下,上面不能有毛刺或者凸出的疙瘩,越光滑越好。
這是個細活,正經挺膩味人的。
抽打完后,這個皮子就算是鞣制好了。
當然,這種方法只是最簡單的鞣制方法,只做到了讓皮子變軟,達到了自己能用的目的。
在農村,其實還有很多別的鞣制方法,比如用馬尿牛尿和草木灰,還有堿和米湯啥的。
反正像這些,都只是最簡單的將皮子軟化,因為農村人也沒那么多講究。
做皮毛大衣的話,也是整張皮子拼接著使用,并不會細化或者深加工。
如果還要深加工的話,就得去縣城里的皮匠鋪子,進行硝制,還有削薄等處理工作。
這么做,是將皮毛精化,細化處理,不過對于農村人來說,根本就沒必要。
而成品皮毛大衣的制作過程,其實就跟縣城里的皮匠鋪差不多。
因為這樣做,可以將皮毛大衣分為三六九等。
簡單來說,就是同一種動物且同一種顏色的皮毛,所做成的成品大衣,價格是不一樣的。
而之所以價格不一樣,那是因為成品皮毛大衣,并不是一張皮子做出來的。
同一種顏色的皮毛,要豎著分成好多條,然后分開使用。
也就是動物背上的皮毛,肚子上的皮毛,還有尾巴上的皮毛,是不會用在一起的。
比如狐貍皮大衣,狐貍背上的皮毛,肚子上的皮毛和狐貍尾巴上的皮毛,都是分開做衣服的。
很多只狐貍的背上皮毛,會拼在一起做成一件衣服。
狐貍肚子和狐貍尾巴,也是一樣。
不用說,用狐貍背部的皮毛拼接后做的大衣,它就貴!用狐貍尾巴拼接做的大衣,它肯定便宜。
所以任何一件昂貴的成品皮草,都需要很多只動物的皮毛才行。
不過這樣的一件皮草,只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貴,相當的貴。
當然,除了這個缺點以外,那就全是優點了。
所有毛的毛色,是一樣的,所有毛的手感,是一樣的,即使是每一根毛的倒向,都是一樣的。
不得不說,除了保暖以外,確實是相當的漂亮。
奈何,普通人只能看看。
王安拿著黃羊皮毛,沒去理會木雪離和王利倆人,而是轉身進屋了。
因為王安突然想到,卸磚這活,得用手套。
感謝親愛的好兄弟“安瀾”打賞,感謝感謝。
本章完
:..cc00
..cc。..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