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要是真的都聽了,供銷社里收購的那些,按規矩都不能挖的“二甲子”,又該作何解釋呢?
想到這里,王安跟王利不在意的說道:
“跟筷子差不多大小就行,尖頭削的扁一點,一定要挑硬木昂。”
“好嘞四哥,知道了。”王利答應一聲,便向不遠處的山核桃樹跑了過去。
王利走后,王安也沒繼續挖參,而是拎著侵刀往王利發現的第二個“老兆頭”走了過去。
很快,王安就走到了第二個兆頭跟前兒,而第二個兆頭上新長的樹皮,比第一個還多,幾乎都要占這個兆頭大小的一半左右了。
也就是說,這個“老兆頭”存在的時間,比第一個“老兆頭”存在的時間還要久遠。
二話不說,直接上侵刀。
說實話,像是砍松樹皮這種活,還得是斧子比侵刀好用的多,主要是侵刀這玩意兒比較輕,砍的話根本使不上勁兒,只能硬剌。
好在王安年輕,勁兒足,所以不到10分鐘的時間過后,這個“老兆頭”就被重新還原了。
可是當王安查完上面的印記后,卻下意識的瞪大了眼珠子。
因為這個“老兆頭”上面的信息是,一個5人的參幫,挖了一根6品葉的人參。
要知道這可是6品葉的人參,哪怕在當時不超過半斤,但從古至今也都能稱得上是實打實的“寶貝”了。
因為6品葉人參就像狗頭金一樣,在清朝以及之前,一直都是當做貢品的存在。
看完這個“老兆頭”上的信息后,王安的眼神兒,下意識的就向周圍的大樹看了過去。
因為此時的王安突然感覺,這個老埯子,可能會有大貨留存下來。
而同樣的,也不應該只有這兩個“老兆頭”才對。
于是乎,王安在附近的這些大樹跟前兒,開始快速的轉悠了起來。
果然,又被王安發現了一個已經完全長死的老兆頭,還有一個僅僅只剩了一條縫的兆頭。
不過找完這兩個之后,王安就沒再發現別的“老兆頭”。
當然,即使是這樣,這些發現也已經足夠用了。
主要是這四個兆頭,加上王安已經發現的3品葉人參,就已經能夠證明附近的這片區域,絕對是名副其實的老埯子,也一定會有大貨留存下來。
之所以王安能夠確定有大貨,那是因為韓水生說過,像這樣的老埯子,一般都是早年的參幫,為自己的子孫后代留下的福祉。
然后一代又一代的人,從這個老埯子里“抬大留小”的挖參。
所以不出意外的話,這個老埯子可能是今年,也可能是明年,是一定會有人來挖參的。
見王利還沒有回來,王安便再次用侵刀,在最后發現的這棵被砍了“老兆頭”的無敵大紅松附近,一點一點的扒拉了起來。
說實話,就王安這么細致的找法,只要有人參,那就一定能夠找到的。
就當王安成功的找到第二根人參的時候,王利也拿著削制好的木頭簽子回來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