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訓方式上,如果員工覺得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過于枯燥,我們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例如,開展線上培訓平臺,提供豐富的視頻課程、在線測試等學習資源,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進度進行學習。組織實踐操作培訓,針對一些需要實際動手能力的技能,如文化活動的現場布置、設備操作等,安排在實際工作場景中進行培訓,讓員工在實踐中掌握技能。還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式培訓,圍繞某個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組織員工分組討論解決方案,促進員工之間的思想碰撞和經驗交流。
另外,建立培訓效果評估機制。在每次培訓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實際操作考核等方式,了解員工對培訓內容和方式的掌握情況以及滿意度。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不斷優化培訓方案,提高培訓質量,滿足員工的培訓需求。”
陳宇補充道:“沒錯,閨女。在改進培訓內容和方式時,也要注重培訓的針對性。根據不同崗位的需求,設計差異化的培訓課程。比如,對于活動策劃崗位的員工,重點培訓創意策劃、活動組織與執行等方面的內容;對于文化研究崗位的員工,加強文化理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對了,在開展古籍文化與四合院文化融合的公眾教育推廣活動時,對于展覽活動,如何設計互動環節,讓觀眾更好地參與其中,深入理解文化內涵呢?”
陳宇接著說道:“我們可以在展覽入口處設置互動導覽屏。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展覽區域和文化主題,導覽屏會生成個性化的參觀路線,并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介紹。在參觀過程中,觀眾還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展品旁邊的二維碼,獲取更詳細的文字、圖片、音頻或視頻資料,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同時,設置語音導覽功能,觀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語言進行導覽,在輕松的氛圍中參觀展覽。
在展覽區域內,設置‘古籍修復體驗區’。觀眾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嘗試進行簡單的古籍修復操作,如修補書頁、裝訂等。通過親身體驗,讓觀眾了解古籍修復的工藝和重要性,感受古籍文化的魅力。旁邊設置展示區,展示一些修復前后的古籍對比,以及修復工具和材料,加深觀眾的理解。
‘四合院文化知識問答區’也是一個不錯的互動環節。在展覽的特定區域,設置一些與古籍文化和四合院文化相關的問題,觀眾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參與答題。答題結束后,系統會立即給出答案和解析,觀眾答對一定數量的題目可以獲得小禮品,如印有四合院圖案的書簽、古籍元素的徽章等。這個環節既能增加觀眾的參與度,又能檢驗觀眾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引導他們更深入地學習。
還可以開展‘文化創意互動設計’活動。在展覽現場提供一些簡單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紙、畫筆、黏土等,鼓勵觀眾根據自己對古籍文化與四合院文化融合的理解,進行創意設計。觀眾可以設計四合院主題的書簽、賀卡,或者用黏土制作四合院建筑模型等。完成后,觀眾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專門的區域,并與其他觀眾分享自己的設計思路和創意靈感。這樣的互動環節能夠激發觀眾的創造力,讓他們更加深入地思考兩種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