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掛了電話,望著眼前熱火朝天的工地,心里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海外項目的落地,更是中國鋼鐵技術和管理經驗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接下來的日子里,周陽幾乎把家安在了東南亞的工地上。他帶著技術團隊,從設備安裝到系統調試,事無巨細地指導著當地工人。語言不通,就用手勢和翻譯軟件;文化差異,就耐心地溝通和解釋。他深知,要讓“中國鋼鐵方案”真正在異國他鄉扎根,不僅要教會他們操作設備,更要讓他們理解背后的理念和邏輯。
當地的工程師阿明,一開始對這些“外來的技術”充滿疑慮。他覺得自家的老設備用了幾十年,雖然效率低,但也還算穩定,沒必要大動干戈換成這些“花里胡哨”的智能系統。周陽沒有強行說服他,而是邀請他一起參與到設備調試的過程中。
有一次,一臺關鍵的軋鋼設備出現了異常振動。按照老方法,需要停機檢查,至少要耽誤半天的生產。阿明正準備下令停機,周陽卻攔住了他,指著“鋼鐵大腦”系統的屏幕說:“阿明,你看這里,系統已經實時監測到了振動數據,并分析出是軸承的潤滑出了問題,只需要補充潤滑油就能解決,不用停機。”
阿明將信將疑地按照周陽的指示操作,果然,設備的振動很快就消失了,生產得以繼續進行。這次經歷讓阿明徹底改變了看法,他對周陽說:“周總,我以前真是太固執了,這些智能系統太神奇了,我要好好學習。”
在周陽和團隊的努力下,東南亞智能鋼廠的建設進展順利。一年后,鋼廠正式投產。投產儀式上,當地政府的要員親自到場祝賀,稱贊這是中資企業與當地合作的典范。看著第一卷合格的鋼材從生產線上下線,周陽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與此同時,國內的軋鋼廠也在周陽的帶領下不斷創新。他成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與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前沿技術的研究。其中,“氫冶金”技術的研發取得了重大突破。
傳統的鋼鐵冶煉主要依靠煤炭,不僅能耗高,還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氫冶金”技術則是以氫氣為還原劑,不僅能大幅降低能耗,還能實現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周陽深知這項技術的重要性,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在研發的關鍵階段,團隊遇到了氫氣儲存和運輸的難題。氫氣的密度低,儲存和運輸都需要特殊的設備和技術,成本很高。周陽帶領團隊反復試驗,最終研發出一種新型的高壓儲氫罐,不僅提高了氫氣的儲存密度,還降低了成本。
“氫冶金”技術的成功應用,讓軋鋼廠成為了全球鋼鐵行業綠色轉型的標桿。多家國際鋼鐵企業紛紛前來考察學習,尋求合作。周陽也因此成為了國際鋼鐵行業的知名人物,經常受邀參加各種國際會議和論壇,分享中國鋼鐵企業的綠色發展經驗。
在一次國際鋼鐵行業峰會上,周陽作為中國鋼鐵企業的代表,發表了題為《綠色轉型:鋼鐵行業的未來之路》的演講。他用詳實的數據和生動的案例,介紹了軋鋼廠在“氫冶金”技術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以及取得的顯著成效。
他的演講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臺下的聽眾們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一位來自歐洲的鋼鐵企業高管走到周陽面前,緊緊握住他的手說:“周先生,貴廠的技術和理念令人欽佩,我們希望能與貴廠開展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鋼鐵行業的綠色轉型。”
周陽微笑著回應:“非常歡迎,鋼鐵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球同行的共同努力。我們愿意分享經驗,與大家一起為行業的未來而奮斗。”
回到國內,周陽把峰會的情況告訴了父親周勝。周勝聽完,欣慰地拍著周陽的肩膀說:“陽陽,你不僅把廠子搞好了,還為國家爭了光,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