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越同樣站出來,說道:“朝臣舉薦,舉薦來的官吏,皆為賢能之士。以賢者而舉賢者,朝堂必定始終清明。況且被舉者犯罪,舉薦者同樣要受罰。如此一來,誰敢胡亂舉薦?”
“而這考核,未免就有失偏頗了。來應考者是何人?我等并不清楚。應考者品行如何?我等也無法做保。若有一些心機深沉的小人,在考核之時,隱藏本心,混入朝堂。那豈不是帶來混亂?”
此言一出,有不少朝臣紛紛點頭。覺得淳于越的擔心,很有道理。
嬴政看向李斯:“廷尉以為如何?”
李斯說道:“商君有云,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世。可見,這律法規則,是要順應天道,世事變化的。”
“官吏選拔之法,并非萬事不易之法。做一番變化,也屬正常。然而,這科舉考核,當真順應天道,符合世事嗎?臣不以為然。”
“據臣看來,舉薦之法,到今日為止,對我大秦有利而無害,遠遠未到廢止的時候。至于,考核之法,則利弊未知。如此看來,何必放棄有利的舉薦之法,而冒此風險,選擇難以預料的考核之法呢?”
朝臣們都紛紛點頭,認為李斯的分析,頭頭是道,一目了然。
嬴政又看向趙高。
趙高苦笑了一聲,說道:“奴婢謹奉天子詔令。”
朝臣們都暗暗感慨:趙高大人,真是謹慎啊。
其實趙高是有苦說不出。他是不贊成考核的,可是不久前剛剛被嬴政訓斥了一頓,他現在可不敢觸皇帝的霉頭。
嬴政有些不快,他預料到了,科舉考核,一定會遭到朝臣的反對,可是他沒想到,滿朝文武,居然眾口一詞地不贊成。
嬴政忍不住在心中暗暗感慨:“什么忠君,什么報國,什么天下。這些朝臣,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豈會在乎大秦的未來?”
嬴政看了看李水,心想:“倒是提出這建議的槐谷子,很好,很不錯啊。一心為了朝廷,絕無私心。”
如果李水知道嬴政此時的心中所想,恐怕會樂出聲來:“私心?我確實沒有私心。我即便有舉薦權,我又舉薦誰?大秦的賢人,我一個都不認識啊。”
嬴政忽然看向一直一言不發的李信,說道:“李信,你以為該當如何?”
在嬴政看來,李信,應該和那些朝臣的意見不一樣吧?
李信愣了一下,有點窘迫。
老實說,幾乎每次朝議,他都是來旁聽的。以前六國未滅的時候,還能插上話,如何排兵布陣,如何攻城略地,說的頭頭是道。可現在天下一統,討論起具體的政事來,他就不敢亂發言了。
隔行如隔山啊。
現在陛下詢問,又不能不答。李信忽然靈機一動,說道:“陛下,臣與槐谷子的意見相同。”
朝臣們都開始偷笑:人家槐谷子還沒說話,你就意見相同了?
嬴政也有點無奈,他忽略了李信,問李水:“你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