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這孩子竟然學了他母親的倔脾氣,不肯食嗟來之食。
他寧愿受窮挨餓,也不肯在府中做闊少爺。
于是他走了。
黎劍則坐在房間中,在滿懷愧疚中,三天三夜沒有睡著。
最后,他把照片燒了。
因為他的良知讓他無法面對那女人。
他想要追上那孩子,但是孩子卻不肯回來。
在拉扯當中,孩子向農人求救,說黎劍是拐賣孩童的人販子。
于是,黎劍就被打暈了,綁縛官府。
將軍小報的這一番分析,很快成了咸陽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
這些百姓在交談中,不斷地腦補了各種細節。
當初黎劍是怎么遇到春花的。春花生下孩子,是怎么遭受非議的。
這孩子從小受盡了白眼,是怎樣頑強不屈,養成了執拗性格的。
以及孩子怎么一路坎坷,到了咸陽城的。
有些比較聰明的人,敏銳的發現了這故事的火爆程度,于是趕到將軍小報,花大價錢把故事的版權從小編手里買來。
然后,根據街上的閑談議論,改編了一番,寫成了一本書。
當然了,這些都是后話。
咸陽城中討論的很熱鬧,幾乎快要把黎劍的老底都扒出來了。
但是在戲城,情況就簡單的很了。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戲城令認識黎劍。
兩個人算不上是朋友,但是畢竟有過幾面之緣。
同朝為官,當然不能做的太過分,于是幾乎沒怎么審訊,戲城令就把黎劍當庭釋放了。
那兩個農人和孩子,發現黎劍真的是將軍,頓時嚇得魂不守舍。
而黎劍這時候滿腦子都是尋死,也懶得再去理會這幾個人了,于是擺了擺手,讓他們滾蛋。
于是乎,這幾個人抱頭鼠竄。
戲城令擺下酒宴,好奇的問黎劍:“黎兄究竟是為何”
黎劍搖了搖頭,苦笑了一聲說道:“都是誤會。”
戲城令見他不肯說,也就不再詢問了。
至于黎劍會不會真的是人販子,這一點戲城令連想都沒想。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的事。
酒過三巡,戲城令好奇的問道:“黎兄不在咸陽城,為何孤身一人,到了這里”
黎劍給自己灌了一杯酒,說道:“本將本想要尋找一伙賊人,活動一下筋骨。”
戲城令頓時恍然大悟,然后對黎劍十分敬佩:“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啊。早就聽說,久在邊關的將軍,日日與敵征戰,往往悍勇非常。”
“有時候回到了府中,連續幾月不殺敵人,便會心癢難耐。看來黎兄便是如此了。”
“此乃國士也,下官敬佩不已。”
戲城令敬了黎劍一杯酒。
黎劍微微一笑,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然后他問戲城令:“這附近,可有賊人嗎”
戲城令搖了搖頭,很干脆的說道:“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