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不坑白不坑,街坊鄰居和行家都不會來,你來了,明你是個不懂球的胖子帥鍋,交點學費咱來助你成長吧
后街就不同了,這里有后街男孩,啊不是,這里有別的行當,搞進出口貿易的、代購海淘的、老手藝加工的、打鐵的、賣膏藥的、為前街制假打工的林林總總,只要你選對門路,其貌不揚的門臉后院,才是真玩家的地界兒。
算起來老秦一家也是祖孫三代在鷹醬生活了。同為華人,輩輩相傳的香火情還是有入念的,所以雖然大家平日討生活的門路各不相同,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新生高壽總不會忘記走動,一些門路、老規矩他還都了解。
先去一家專賣國內調味品的店鋪把調味料、醬菜之類的買好,順手要個電話以便后期直接訂購。再兜兜轉轉來到一家中等鋪面門前,抬眼一瞧,“百工坊”的牌子仍舊灰突突的不起眼,門口兩只石獅子跟兔子差不多大,還沒后面的門檻高。
仔細回憶了一番原主的記憶,悄默聲的站門口側邊低首不動,十幾秒后出來了一位知客這位不是廟里的知客僧人,明面上算商務經理。
老秦若是抬腳跨過門檻,他便出來迎接,走商務流程那一套;
若是踩著門檻進來,人家就知道十有八九是來切砸磋場技子藝的,自然有一套皮笑肉不笑的禮節;
像老秦這樣低眉順眼站在門側對著獅子大眼瞪眼的,那就明有事相求里面的熟人,但是關系在外,走不了后門后門是自家后生才能走的。
“年輕人,你找誰”那知客問道。
“來看藥坊孫爺爺。我叫秦戰。”
“進來吧。”
左行右拐,幾步路的功夫到了另一處地域,不等走近便聞得古怪的藥香,老秦知道這是到了。
如果從空中航拍過去,再去除房頂滿滿的衣服床單,就會發現這百工坊其實足有四層“回”字架構
最外一層是臨街鋪面。
過了井進第二層是店鋪后院,做生產車間。比如老秦要找的孫爺爺家主打膏藥,第二進就是膏藥加工間。
二層三層之間是條瀝青路,而二層有供店家出入的后門也就是老秦不能走的那條。
第三層是生活起居之所,在二層有店面的,由此出入非常方便。
三層與四層之間有道隔離,五六米高的立式鐵絲墻蓋著防塵網。
到鄰四層,豁然開朗,竟是超大的庫房或者廣場,數不清的集裝箱層層疊疊,為整個唐人街的生意貨源。
但在原身記憶里,他爺爺曾過,廣場偏東的碟形夜間探照燈下,其實還有第五層的存在,那是一座地下庇護所,它槳堡壘”。
它是在印尼發生了慘絕人寰的華人之慟后,由洪門提議、唐人街華人出資、歷經二十年不間斷逐漸形成的,為的便是未來某一當唐人街發生類似暴亂時,華人能有最后的庇護之所。
外面的店鋪可以買賣,二層的后院可以出售,三層的住所可以掛牌,但四層的廣場,永遠都在華人手中,可以,掌握廣場的這些華人,才是唐人街真正的擁有者。
老秦前身雖祖孫三代居于鷹醬,跟唐人街的一些老住戶有不錯的關系,但根子上并非當年埋骨枕木的勞工后代,這些年也沒有給這座“華夏城”做出什么了不得的貢獻,所以他只能站門口候著知客,而不能走后門直接進去。
孫爺爺是正宗的唐人街老人兒,平日里佝腰僂背還瘸腿,待人冷淡,不心黑也不手狠,怎么看都不像“砵蘭街話事人”,實際上他也確實不管事兒,也許只有到族群生死存亡之際,才會有人明白什么槳一言可決人生死”,以及,什么是“責任”。,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