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他以為下一秒就要揮拳、將積累的力量釋放出去時,肩胛和胸部肌肉抖動,硬生生的蓄住這股力量,肘部如同擎著張開的巨弓,緩緩的推著拳頭向心窩移動;
此時他總算明白為什么由拳至肘都要蹭著肋部了,就像端著重物時將一端搭在其他物體上、自身更容易維持平衡一樣,沒有這個平衡點,臂任何一處晃動都會導致力量幅消散。
待到離心窩一拳的距離時蓄力已到極限,肘如弓弦、拳似飛矢,以極快的速度向上方擊出。
手臂伸展的同時,手腕突然一抖,尾指、無名指、中指三個關節前探,拳面呈“日”字,此時手臂伸展已近極限,恰好將全部的力量擊出。
“停”
念頭中的日字沖拳包含變化較多,老秦主動叫停,細細體會著。
“再來一遍,到出拳完成就停。”
“再來一遍。”
“再來。”
“來。”
盡管從二字鉗陽馬開始,他對詠春拳就已有過感嘆,但隨著修煉招式的增加,秦戰愈發品味出華夏武術的博大精深。
乍一看,雙腿內扣,像夾著什么東西,別扭
腰挺的筆直,實戰時無卸力之處,失敗
含著胸口,跟駝背似的,難看
拳至中線才能擊出,攻擊距離太短
大臂、胸肌和肩胛肌群的力量不能完全發揮,不科學
只有切實體會到發力過程的人才能發覺,日字沖拳的發力其實與電磁武器近似,最初產生的推動力并不大,但每經過一個節點都會增加一份力量,等到最終擊中目標時已是穿甲破石、銳不可當,并且,電磁武器僅利用了磁場產生的安培力日字沖拳的作用機制更加復雜。
仔細回想就會發現這里有踝、膝扭動的力量,有以尾椎為甩動的力量,有肩、胸控制和維系的力量,有肘部如弓弦彈動的力量,更有將全部力量集中在日字拳面上那一抖的力量。
彈和抖是力量徹底宣泄的最后環節,如同戲曲中使用的花槍,軟質槍桿、硬質槍頭,握住中部和后部一較勁兒,槍桿如波浪般拱起一個弧度,當這個弧度到達槍尖兒時向下一按,回彈與發出的力量便在槍頭相合,又在一抖之間全部作用于目標上。
踝、膝、胯、脊椎、背、肩、臂、肘、腕、拳,看似普普通通的一拳,不計算肌肉,僅參與發力的節點便有十個,每個部位以及肌肉發力的方向各不相同,卻最終能合而為一,如同旋微暗流、潮涌、逆廊等互不統屬、甚至相互抵消的海水,在經過無數次整合后變成了毀滅一切的海嘯,這樣的成就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秦戰感覺華夏武術越練越有意思,就像吃牛肉干。
初看黑乎乎、硬邦邦的一條,掄起來抽身上都能抽出一道檁子來,見到的人都會心里嘀咕“這玩意兒能吃”,等撕下一絲塞進嘴里,咸、油大,潤濕后唇齒間逐漸回蕩起特別的香氣,讓你忍不住咀嚼;繼而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道,不知不覺腮幫子就酸了。
他腮幫子沒酸,胳膊酸了。
無論力量如何傳導、整合,終歸是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在推動肘部前進,他沉迷其中,反復練習的次數太多,以至于乳酸分泌過多、肌肉疲勞;并且他是無實物練習,沒那個本事把全部力量都宣泄在空氣中,一次次的空擊讓他的肱橈肌開始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