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同穴、碑同文,在古代是正妻才有的待遇,老秦這句話的時候沒有半點嬉笑,鄭重且擲地有聲。
華夏人大抵還是敬鬼神的,受時差影響,今明兩他都會自覺禁欲,于是溫存片刻后,秦家主母翩然離去。
“開始吧,今兒該學什么了”
「左右脫手。」系統言簡意賅。
“然后呢”
「請宿主完成全部念頭入門動作的學習。」
嗯
老秦搔搔腦袋,隱隱有了預感“左右脫手是念頭的最后一式”
「念頭最后一式為連環日字沖拳,宿主已學習完畢。」
“我靠你早不早我昨就學完了”他先抱怨一句,又道“念頭學完之后教啥有步法沒”
這兩最讓他郁悶的就是這個,好不容易抓住個破綻,不等連環沖拳使全、拉卡一個后滑步就脫離了他的攻擊范圍。
追又不能追,二字鉗羊馬一撤力量就散了,追上去還得重新扎馬,用時再短也足夠對方后撤一步,于是便又出了攻擊范圍。
「有,具體內容請宿主完成全部念頭入門動作的學習后查閱」系統兜兜轉轉的,又轉回到這句。
老秦這次是真后悔了。
昨晚入夢的大半時間都用來看系統推演、琢磨怎么應對拉卡的打法了,早知道就剩下一招,什么也得先學完啊
想要完成入門就必須回到現實,大半夜的蹦起來跑去練武阿曼達非得再把他拉私人診所去做腦核磁不可
“也罷”他長嘆一聲。
事已至此,總不能時光倒流,而且自從攤手、護手、三伏手完成了一萬次,出關之后新學到的招式都沒再做過如此深入練習。
都溫故而知新,權當是為了新的拳法積累底蘊吧
脫手看似只有一招,其實更像是招式的組合,練起來與日字沖拳一樣綿綿不絕、交替往復。以右脫手為例
第一步,二字鉗羊馬為座馬,左拳變招為前按掌、按至左腿前,同時右拳變招為攤手,沿胸部從右至左推至左肘關節處;
第二步,左臂上提至胸前、前按掌轉為左枕手,同時右掌翻轉為掌心向下、貼著左臂向前方削出,力達掌緣;
第三步,右掌削出之時左臂回抽,左掌翻轉為掌心向上。
左脫手便是當右掌力盡時微微落肘、轉為右枕手,左手掌心再度翻轉,貼著右臂向前方削出、同時右臂回抽,右掌翻轉為掌心向上。
一式脫手、左右兩分,每分又有三種變化,即使按掌、攤手、枕手都已入門,變化起來也是頗為艱難。
起來很神奇,饒左半身是由右腦控制的,右半身則受左腦控制,所以同一時間想要雙臂分別做出不同動作時總會相互影響。
不管是一手畫方一手畫圓、還是難度更高的左手畫個龍右手畫彩虹,都需要左右腦之間的協調。
脫手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此。
念頭的其他動作,要么雙臂動作一致、要么有先后之分;唯獨脫手,起手便是各干各自,分工合作的不亦樂乎。
只是再復雜也無非是個適應的過程,三次五次尚不習慣,三十次五十次之后便沒什么大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