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形,就是被對方打破結構、破壞重心。
手推藤條,目的是追形;藤條通過彎曲自身,將承受的力量傳遞、分散,是避免敗形;觸底反抽,又轉為追形。
力道對,柔軟的藤條也會挺直如槍,因為結構達到了平衡。
老秦腦海中浮現出圣昆廷監獄暴動、最后時刻與囚犯頭目交手,借生物電模擬打出明勁兒、一擊斃敵的畫面。
對手身高體壯、勢大力沉,一拳打來,側掌拍不開、頂不住,于是手臂如藤條般彎曲、身隨臂轉,側掌化為膀手、進步擰身。
手肘如杠桿帶動全身,骨骼在顫動中微調,借對方攻擊的力量和自身經過整合的力量,一肘便擊碎了對方的心臟
明勁兒重協調。
好似舊時夯地,石錘上綁著多條繩索,操持繩索的勞工們伴隨著號子調整身姿,集眾人之力將沉重的石錘高高拋起,又加力砸下。
如果沒有號子,心不齊、力不聚,再多的人也未必能抬動石錘,并且,越有經驗的勞工,越能用最的力量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拙力巧力,涇渭分明
所以,搏擊與力量的大有關,但更離不開有效的使用。
如果將勞工們看做一個人,那么協調一致、一仰一俯,便如同將身體各處的力量聚在一起,這便是明勁兒
掌握技巧的情況下,人越多力量越大,但協調的難度也會呈幾何倍數增長,就像參與傳導的骨骼越多,掌握明勁兒的進度就越慢一樣。
正因為如此,李老三才不教師弟筷斗。
而這僅僅是骨骼,肌肉呢筋腱呢重心呢呼吸呢每加入一項,難度都會大幅增加,相互間還會有牽絆、沖突。
想要完全掌握,難度堪比登
因為難,所以慢;因為慢,所以缺少競爭力;因為缺少競爭力,所以學的人少;因為人少,所以如此神妙的功夫竟然走向末路。
曲高和寡,大抵如此。
老秦苦笑,正因為他不想華夏武術走向末路,所以反而要曲解武術的真意、從肌肉練起,以身為餌,追求短時間更有效果的拙力。
他甚至能想到在推廣的過程中會遭受多少謾罵。越是行家、越是真心喜愛武術,罵的便越深,甚至會把他當作華夏武術的叛徒和恥辱。
胸有濁氣,不吐不快
于是他跨步近身,帶著不甘和決絕,帶著體悟藤條的心得,吐氣開聲,骨骼如精妙的杠桿般微微顫動,一記平拳擊出,不疾不徐。
「轟隆」
聲音沉如悶雷,底座特意做過加重的木人樁劇烈搖晃,若非部分底座被踩在腳下,樁身即使不翻倒、也少不得向后挪動一段距離。
堅實的紅木上留下一道淺淺的拳印,指骨略痛,日日磨煉的老繭也經不住如此巨力,無法緩沖掉這一拳的反震。
身體微微發涼,大腦似有眩暈,心臟嗵嗵作響,呼吸間再次泛起血的腥味兒,卻是全力出擊,瞬間起了一層白毛汗
不好要挨掐
老秦剛想到這兒,腰肉便是一陣劇痛,綠光掃過,子魚的冷哼聲隨后傳來「傷著了,三內什么“運動”也別做,晚上睡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