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好武,民國時期曾在奉系擔任旅長少將,師從宋唯一習武當劍、八卦掌,師從李書文習八極拳,上司正是癰劍仙」之稱的李景林。
1928年隨張之江、李景林創辦南京中央國術館、任副館長,僅看這一點,此人對華夏武術的推廣融合是有貢獻的。
可惜,1931年,他應韓復渠之邀任冀東繳匪司令、山東民團五路軍總指揮,期間殺人甚多,人稱“張閻王”、“張剝皮”,解放后逃遁至西安、改名襄五,1959年被槍決。
“師兄是”老秦隱隱有了猜測。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他恢復冷峻,棱角分明的臉仿若刀劈斧鑿,“張憲做過將軍、上過戰場,一生殺人如麻,拳法自然與眾不同。”
“如果孟村八極是軟架、羅疃八極是硬架,那張驤伍所傳便是硬架中的硬架,我學的,都是以傷換命、以命換命的打法。”
閻宮點到為止,老秦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
同門較藝之所以留力不留手,就是因為彼此都知道每一招的威力,不用使出全力也能決出勝負,既增長技藝,又避免結仇。
與本門之外的其他拳種交手則不然。
這個覺得“你都中了我一記標指,怎么還不認輸要不要臉”那位卻認為“你這輕飄飄的點一下就讓我認輸裝什么大瓣蒜”
一來二去,矛盾漸生。
尤其是張襄伍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收著勁兒,對方未必領情,反倒墮了八極的名聲;放開打人家跟你較藝、你卻下死手
山東后莊科吳鐘的衣缽,弟子吳榮、吳永、丁孝武三大賢。
三大賢在后莊科、孟村鎮傳播八極拳。弟子有后莊科、孟村鎮、羅疃村。后來后莊科到鄰六代失傳,八極拳的傳播中心就是孟村鎮和羅疃村。
到了三代宗師時代,孟村八極拳和羅疃八極拳兩個流派逐漸確立。
孟村八極拳三代宗師
王世同、王長錫、焦文明、丁懷德、丁占田、吳連成、吳梅、吳坤、吳愷、丁尚坡
羅疃八極拳三代宗師
李大忠、張克明
孟村鎮為中心的滄州北部地區流傳孟村八極拳
羅疃為中心的滄州南部地區流傳羅疃八極拳
羅疃八極拳
三代李大忠、張克明
四代黃四海、杜鳳元、張景星、張化龍、李貴章
五代王忠全、張毓璞、李書文、趙華蘭、趙竹蘭、李萬成、趙元起、韓汝彪、孫連文、張益三、張毓衡、韓惠卿、馬鳳圖、王錫慶、馬英圖、張慶恒
六代馬富英李瑞岐、王淑軒、田長泰、王淑德、張德忠、高熙臣、霍殿閣、張子林、崔長友、王化順、張驤伍、劉漢周、張立堂、史寶興、葉玉樹、許家福、許家祿、孟憲忠、李萍興、孫桂林、李樹森、李學義、董以清、魏鴻恩、張子亭、李樹云、趙樹德、李萼堂、董以文、韓潔泉、劉云樵、魏鴻濱、劉靖國、王金庭、韓龍泉、張連松、王金聲、馬穎達、馬賢達。
七代王翰臣、劉祺瑞、高香亭、霍慶云、邊廷杰、劉子鳴、張公田、曲一心、許禹聲、劉金山、郝鴻昌、鮑有聲、張世忠、馮林朝、李贊臣、趙榮勛、孔祥和、李新吾、漆殿貴、王清瑞、李思義、陳金財、尹慶和、毛鴻恩、李良臣、耿學森、朱慶坤、高里和、宋碧山、朱寶林、李維洲、張耀權、李道軒、謝茂林
八代周玉振、馬德山、蘇德麟、王益增、袁慶春1910年左右生人
孟村柔架兼學羅疃脆架的脆架源自黃四海、張景星、李書文、張毓衡、霍殿閣、鄭子新的傳授
吳寶璋、馬鳳圖、王文山、蘇寶森、李海亭、黃岐山、孫玉龍、王學增、王學孟
七代劉繼武也是
李瑞東、王子平練羅疃八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