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圈套在手肘上方,小臂近乎捆綁,但梁興卻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轉動小臂,兩掌間隔一拳,遙遙相對。
“不動肘”
他轉過身體,側對秦戰,并有意抬高大臂,讓秦戰看到他的手肘。
秦戰肅容。
因為雙臂被繩圈限制,所以發力時必須放松肩膀,否則肩膀一緊,手臂間距自然拉開。
而手肘不動意味著缺少發力支點,這種情況下想要發力就只能調用肩、背和胸部肌肉。
肩松、肘不動,如此一來,出招的隱蔽性必然增加,對手預判的難度也必然成倍提升。
“圈手”
梁興再度低喝,并放下手臂、降低速度,他沒穿外套,所以秦戰很輕易的就能從他的肌肉變化上看清發力。
圈手主要練習腕部的柔韌和靈活,之前秦戰一直將其當作寸拳發力的最后環節,又或是擒拿時的杠桿支點。
但看完梁興演示,他才發現,手腕在招式中的作用可攻、可防、可變招、可卸力,是近乎所有招式的。
這是一股很短促的脆勁兒,先用小臂和手腕的抖動增加出招速度,再用三大肌群的發力增加壓制或攻擊力。
換句話說,是先提高加速度,再增加沖擊力,從某種程度而言跟暗勁兒的原理相似。
但秦戰一直將暗勁兒當作攻擊手法,沒想到用在防守卸力上也能發揮作用。
“別分神枕手”
梁興提醒一聲,雙臂一合一縮,將繩圈退到小臂,隨后招式再變。
枕手是練習向下切橋的發勁方法,多以掌刀為主,然而秦戰關注的卻是梁興在切橋時,另一只手的表現。
梁興目露贊賞。
切橋本身并沒有太多發力技巧,在繩圈或者說藤圈的矯正下,另一只手的位置和發力才是關口所在。
“撲翼掌”
他小臂再縮,將繩圈一直褪到手腕,展示手橋空間受限后,手臂和轉馬的運用。
不過他并沒展示多久,因為在轉馬方面秦戰做的已經夠好了。
“三品掌”
“耕手半攤膀”
“內外廉”
“三星錘”
梁興將藤圈的訓練動作和發力原理一一展現,但并未講解,他相信,以秦戰的悟性,展示一遍已經足夠了。
秦戰目不轉睛。
他的悟性還沒好到看過就會的程度,只是仗著系統的重播和無限拉近功能,用反復觀摩練習彌補不足罷了。
“這是十二藤圈手。”
梁興卸下繩圈,低聲道“你的動作和發力都太過明顯,決賽時那個黑人就是通過這一點預判了你的進攻。”
“藤圈手能矯正動作,讓發力從有形過度到無形,而且動作幅度小,不會牽扯傷口,正適合你。另外”
他雙手握住藤圈,左拳沖、右拳收,重復了一遍三星錘。
秦戰瞬間將目光轉向他的肩膀。
梁興笑了“就知道瞞不過你,這叫歸錚。”
他用手在秦戰的肩膀上橫向劃過,并道“梁。”
又繞到秦戰背后,從頸椎一直劃到腰椎“柱。”
最后托起秦戰雙臂向前一捋“流星錘。”
“轉梁扭柱流星錘,錘收越急打越精,三星三星復三星,連沖連打鬼神驚。”
念完口訣,他滿是希冀的看向秦戰“懂了嗎”
秦戰撓頭“師兄,我用華為,不用三星”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