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飯畢。
道長照例將徒弟支走,繼續為秦戰講述白虹貫日秘法。
不過秦戰是帶著問題來的,昨天他被閻宮壓制的無計可施,夢里回放了無數遍回放也沒想出好的破解之法,
因此不等開講,他便用傘盾復盤了當時的動作,并詢問如何應對。
道長取過傘盾,anb笑問“緣主所說使盾者,練的可是八極”
秦戰點頭。
“這便是了。”她按了按傘面,溫聲道“在火器出現前,陣、甲、盾、弩便是歷代朝廷震懾武林的重器。”
“然陣為兵家要術,非將門不得習,習則招禍。甲為帝王所忌,anb民不得藏,anb藏則誅族,anb故此二者已近失傳。
“火器普及后,弩亦為之替代。”
“故,四者流傳至今,唯盾術尚有傳承,而刀盾之術又以八極為首,緣主習劍日淺,自然破不得盾守之法。”
她小小安慰了秦戰一下,又道“盾者,守也,不攻而攻,大巧若拙,暗合無為之意,乃是一等一的器械。”
“然,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處。”
道長將傘盾交給秦戰,自己則拿起訓練劍“破盾之術有三,一為重,二為輕、三為器。”
“重者,anb以力破法,譬如重錘、重斧。”
“輕者,以巧破拙,多以速度、機變見長。”
“器者,以器破器,譬如流星錘、盤龍棍、繩鏢,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后,她抖腕輕吟“劍乃百兵之君可重,可輕,亦可器”
說罷,挺劍直刺
秦戰持盾抵擋,不料道長手腕上翻,手肘微沉,劍刃瞬間變為劍脊。
劍脊扁平而有彈性,在前刺和抵擋的雙重作用下拱起一道弧度,而道長身形不停,anb又以右腳為軸原地轉身。
然后,反劈
“噗”
橡膠和尼龍布摩擦出嘶啞的聲響,anb秦戰只覺手臂一沉,anb剛要發力對抗,劍尖已然停在眉心。
“此為重。”道長收劍。
秦戰默默思索。
毫無疑問,劍的重量必然不變,所以所謂的「重」也只是用不同的身形架構、發力、以及招式模擬重武器。
劍是扁狀、條形,在遇到阻力時劍刃和劍脊的彈性大不相同。
因此道長利用這一點,先佯刺、到中途再變刺為拍,而他習慣了近身爆發,本能的在對方前刺時持盾前抵。
如此一來,因為遇到的阻力與設想中相差甚遠,他的重心難免會有短暫失衡,而道長便趁機完成原地轉身。
隨后再用劍身反彈時的彈性、轉身的慣性、以及后仰剁劍的發力,以區區三斤重的輕劍打出了重武器效果。
等他調好重心、舉盾上擋時,時機已然不在,即便來得及舉盾,也會因倉促發力導致抵擋不住訓練劍重劈。
“再來”
等他消化完畢,道長再次提劍前刺。
“好”
有了上次的經驗,秦戰這次沒再將重心前傾,而是穩住下盤、平端小臂,打算等力量落到實處后再做計較。
不料道長又改了打法,還是變刺為拍、還是翻身反剁,但卻在最后關頭又一次變劍刃為劍脊。
劍脊受力彎曲,劍尖如仙鶴飲水般啄中秦戰頭頂。
道長收劍肅立“此為器。”
秦戰摸摸頭皮,重重頷首。
這是利用劍身彈性,模仿流星錘、盤龍棍等兵器,從而達到以軟克硬的效果
“再來”
她第三次抖腕前刺。
這次,秦戰干脆以右掌握住左腕,也不管對方用什么技巧,直接頂著傘盾踏步前沖。
他要以力破巧
然而道長依舊沒變招數,依舊是變刺為拍、翻身反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