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何為大勢何為人心”
“戰爭從來不是一個政權或者某一支軍隊的戰爭,而是人民的戰爭,北伐戰爭能取得勝利,就是最好的明證,要不然中山先生也不會提出新的三民主義。”
楚云飛聽后神情復雜,頗有些郁郁不得志,長嘆一聲,并沒有說話。
周維漢明白,交淺言深,有些話楚云飛不說,但是周維漢也猜個八九不離十,原著里楚云飛抗戰8年,一直是個團長,其學弟廖耀湘都當師長了。
黃埔軍校的前六期一直是常校長的嫡系,一直以學生自稱,后面的幾期就沒這個待遇了。
但是黃埔五期最特殊,第五期學生于1926年11月正式入校,分成了兩個分校,一個在南京,一個在武漢。
但是在1927年畢業季時,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即“四一二”,宣告了雙方合作正式分裂,同時,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也正式決裂。
正是這件事,導致了蔣介石對這期學生的不放心,在國民黨軍中,這期學生普遍成就不高,受不到重用。
這也是楚云飛雖然能力出眾,卻沒有在中央軍任職,反而回到山西,在晉綏軍當一個團長的原因之一。
而在晉綏軍內部,楚云飛“黃埔系”的身份又比較尷尬,雖然是山西人,但又是個“外來戶”。
在當時閻錫山為了保障自己能夠在山西長久立足創立了一套屬于具有“晉綏軍”特色的升職體系,為了保障中下軍官對自己的忠誠,閻錫山成立了學兵團,隨后又將其改為斌業學校、北方軍官學校,幾乎所有的中下級軍官都出自于這個學校,而校級以上軍官的任命都需要經過閻錫山本人的同意。
抗日戰爭時期整整八年楚云飛一直沒有得到晉升,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的損失非常大,中下級軍官就不多說了,師長、軍長級別的高官戰死也是常有的事。
而當時兩黨對于軍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不可能和日軍一樣直接空降一個師長或者軍長,最常見的選拔方式就是由下級軍官之中擇優錄取,而張靈甫就是這樣晉升上來的,第二次長沙會戰之中,老蔣殺了廖齡奇,而張靈甫則順勢成為了58師師長的位置。
楚云飛出身于黃埔,又是當時國軍之中少有的清醒人士,能力也不差,可就是這等人才居然被晾了八年之久得不到晉升,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其次民國時期老蔣和地方實力派的關系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地方軍閥想要獨立,老蔣又想要削弱地方軍閥,終于在1930年老蔣和閻錫山之間爆發了“中原大戰”。
這個時候出身黃埔的楚云飛居然和自己的“校長”兵戈相向,所以這也是晉綏軍之后為何不待見的原因了。
在淮海戰役時,對上級,我們就可以看到楚云飛這個人比較傲氣,這從亮劍后半部分的劇情可以看出,在“淮海戰役”的時候,邱清泉把穿插不到位的責任推給了楚云飛,楚云飛并非逆來順受而是當著手下的面直接破口大罵邱清泉,從他的言談舉止之中足可以看出楚云飛這個人太心高氣傲了,
這就造成了像楚云飛這樣能力強又不會對上諂媚的人在當時注定吃不開,當時國軍內部派系林立,形勢斗爭復雜,光晉綏軍內部都有好幾個派系,想要往上爬就必須站隊。
當然這可能也和楚云飛自身的性格有關。
當李家坡之戰時,看到李云龍遭到了坂田聯隊的包圍,他當時并未想到的是落井下石,而是想著盡自己的一份力想去救他,因為他不愿意看到中國自己的部隊因為內訌被日軍消滅。
當李云龍將自己的一個營的裝備吞了之后,他雖然有點心不甘情不愿,但是還是從大局出發吃了這個“啞巴虧”,將這一個營的裝備送給了李云龍。
從這種種事跡來看,楚云飛已經有了“通匪”的嫌疑了,中國應該為擁有這樣的軍人而感到高興,可是他這特立獨行的方式在當時注定是吃不開的,也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阻隔了他的升遷之路。
可當他和李云龍的關系急速惡化之時,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看到,楚云飛似乎一路開了綠燈,一下子從雜牌軍的團長成為了“王牌師”的師長,就連老李也感慨“像楚云飛這樣經歷的人,在當時還真沒有幾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