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24日。
由蔣某人親自授意,第一戰區衛長官指揮的聲勢偌大的秋季攻勢落下了帷幕。
中條山的國軍三線出擊,在黃河對岸的胡棕南部的配合下,西線國軍奪回日軍占據的風陵渡,并且攻下永濟、虞鄉、解縣、芮城,平陸、夏縣等地,摧毀日軍運城機場。
而日軍在戰斗的開始就將兵力集中到運城附近,并重兵保護北上的同蒲鐵路沿線的安邑縣、聞喜縣,國軍久攻不下,日軍援軍近在眼前,最后只能撤退。
北線的國軍先是肅清橫垣大道沿線日軍據點,而后拿下日軍進攻中條山地區的橋頭堡橫嶺關,另一路國軍則是北上拿下董峰封鎮,一舉拿下陽城,該部日軍最后撤向了沁水方向。
東線國軍則是拿下重鎮濟源、孟縣,而后襲擊了部分道清鐵路的日軍據點。
至此,中條山之戰堪稱堪稱國軍自抗戰以來,有無前例的一場收復失地的大捷。
不僅向北擴展了中條山地區的戰略縱深,而且在運城的西南部各縣連成一片,與黃河對岸的陜省打通了通道,向東則拿下了日軍進攻中條山的兩個橋頭堡。
中條山大捷,無疑打開了困守于此的國軍的困局,自此,如無重大失誤,盤踞于中條山的國軍部隊可與抗衡到底。
一旦日軍顯露疲態,則可伺機謀取反攻。
之后消息傳到后方,蔣某人當即命令中日報以及大公報等民辦報刊大肆宣揚,一時間全國民眾的抗日熱情高漲。
蔣某人更是被中日報吹捧為具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
中條山大捷的原因很多。
日軍方面,位于中條山東部長治的日軍四十一師團各部先后被八路軍殲滅,西部運城的三十七師團一部主力被抽調去圍剿八路軍部隊,兵力正處于極其薄弱的階段。
國軍方面,蔣某人明白,國軍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振奮人心,以此堵住內部一些投降派的嘴。
作戰命令下的突然,作戰計劃的制定更是倉促,參戰國軍都沒有提前準備,相應的,狂妄自大的日軍更是沒有沒料到國軍居然會主動發起攻擊。
而困守中條山的國軍,其中的部分國軍將領不乏具有軍事戰略的前瞻性,明白此時是反攻,收復失地的絕佳機會。
在蔣某人的強壓之下,中條山各部統歸衛長官指揮,各部官左不在保存實力,將士們背水一戰,才有了如今的中條山大捷。
而在長子境內的戰斗,隨著中央軍預八師的加入,在八路軍于北、中央軍于東、晉綏軍于南,三方合力之下,從三面發起攻勢,日軍獨立第十混成旅團主力在傷亡近半的情況下,千余名日軍潰敗到西面的安澤境內。
至此,日軍針對八路軍根據地的大掃蕩計劃破滅,并且接連失地。
話分兩頭。
國軍與日軍交戰的這幾天,周維漢率部一直留在平順境內,戰斗結束了,可是需要梳理的工作卻是千頭萬緒。
趁此間隙,28團在潞東南,二團在平順,張浩率領的游擊大隊在林北,紛紛對境內日偽軍殘余勢力進行圍剿。
三縣徹底連成一片,在明面上,境內既無日軍勢力,又無國軍的蹤跡,徹底成為了八路軍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