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根據地八路軍、國軍、日軍三方勢力互相對峙之時,后方根據地迎來了大發展。
趙剛主抓的各項工廠均投入生產,幾個工廠被建在一處山谷之中。
最先建成的是發電廠,有了電力之后,火柴廠,紡織廠、面粉廠、紙廠陸續投入生產,另有數個小作坊被合并過來。
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要數火柴廠,在趙剛出色的思想工作之下,掌握氯酸鉀研制方法的幾個日本人極其配合,大部分原料如楊木、樺木、柳木、磷、膠、蠟片、玻璃粉等都能自己解決。
依靠成套的設備,按照黃亮的估計,以現有的產量,再有一個月,整個太南的都能用上自產的火柴。
而新建的紡織廠擁有織布機二十五臺生產大布外,同時生產毛織品,年產可達到條毯四千條、氈鞋六千雙、氈帽兩萬頂,此外還可生產地毯、絨毯等產品。
新建的紙廠根據就地取材的原則,把廢紙、廢麻、廢繩、破布、麥稈、棉稈、桑皮、馬蘭草、蒲草、稻草等統統利用起來作為造紙的原料。
在動力方面,采取動力機械化,有一部頂二十多匹馬力的水力碾槳機,相當于八個馬拉槽碾或水碾,年產可達5000令,千張對開合一令。
同時投入大規模生產的還有肥皂、墨水、酒精、蒸餾水等數個作坊。
唯一可惜的是,即使抽調了十幾名干部學校的學員,我方的管理人員依舊欠缺,敵工科派去豫北的同志仍沒有消息傳回來。
太南軍區的領導班子的幾人均有分工。
邢志國負責在俘虜的偽軍之中挑選兵源,組建了一個兩千人的新兵團,訓練完成之后,會補充到各團。
周衛國則是帶著參謀處的同志以及從各團抽調上來的作戰參謀,對整個太南的地形、地勢進行大范圍的摸排。
一方面培養作戰參謀的各項能力,另一方面繪制囊括整個太南的軍事沙盤。
周衛國畢竟上過正規的軍校,又在德國留過學,帶著一伙人僅用了四天就將武義地區繪制了出來。
而周維漢則給自己挑選了一個清閑的工作,美曰其名坐鎮指揮,掌控大局。
16日當天。
周維漢吃完晚飯,正在指揮部批改文件。
宣傳科科長張沅蘭突然闖了進來,一進門先是四下打量了一下,而后開口問道“首長,趙政委呢”
“幼,沅蘭同志,又來找老趙來了”周維漢眼里閃過一絲笑意。
“什么叫又來了,我找趙政委是有工作要談,是正事”張沅蘭急著解釋道。
“你看,你急什么啊,我也沒說不是正事啊,老趙不在,什么事你可以跟我說啊,他能辦的,我也能辦”
“你不行”張沅蘭上下打量了一下周維漢說道。
周維漢明知道張沅蘭找趙剛是什么事,可是就是故意想開開玩笑。
趙剛經常在閻王山上留守,不知道什么時候,突然跟張沅蘭的關系走的異常近乎,這件事周維漢也是近期才發現的。
“那咱們得說道說道了,我怎么就不行了,我比趙剛那家伙差哪了”周維漢不服氣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