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冀魯豫軍區才出現了如今這一幕。
“這道溝有好處,也有壞處,咱們要具體分析”譚林突然說道。
“怎么說”周維漢問道。
“咱們所在的冀魯豫地區雖然與冀中地區的地形大體相似,但是區別在于咱們冀魯豫軍區的部隊是可以與周邊日軍掰手腕的,所欠缺的只是一個與日軍周旋的地形,而且挖了道溝,戰車連恐怕就是成了廢鐵了”譚林分析道。
“那你是不建議了”
“這倒不是,只要還需要好好盤算一下”
周維漢聽后點了點頭,而后說道“我一直推崇御敵于外的戰略,在太南如此,在冀魯豫照樣如此,道溝不僅要用來阻擋日軍進出根據地,同時還要借此殺傷日軍的有生力量”
“依我看,道溝要先從根據地的外圍開始,由外圍向游擊區拓展,等到日軍大掃蕩實際,成群成片的道溝會成為阻擊日軍的最佳陣地”周維漢最后說道。
而后幾天,冀魯豫軍區一直在研究深化以道溝為依托的防御策略,并很快的付諸于行動。
初步實施地區包括豫北軍分區大部分區域,主要集中在滑縣、浚縣、安陽等方向,其次直南軍分區清豐以南,對準兩濮地區進行防御。
于是,新的道溝設計更為精細化、標準化。
首先,道溝兩側有胸墻、背座,形成地上隆起的景觀形態。胸墻是由挖出的積土堆于溝之兩側形成的,便于戰斗。
將兩側胸墻平整,各留1尺小路,以便人馬行走,從而形成背座。
其次,道溝每隔三四里挖一個方便農村大車行駛的錯車處,這種錯車處一般為弧形或圓形,中間為土丘,兩側是行進溝道,類似今天的交通轉盤。
其設計目的一是方便農村車輛往來交通,二是防止敵人順道溝縱深射擊。
各地道溝的深度一般為182米,以15米最多,包括胸墻的高度,寬度一般為152米,可以滿足農村大車的交通要求。
對此,周維漢還提出來幾點要求,其一,凡是開挖道溝之處,盡量避開莊稼地。
其二,盡量沿著民眾們日常所走之道路開挖,形成密集的交通網絡,以此用道溝來代替平地上的道路,避免單一道溝易于被日軍封鎖。
其三,道溝兩端要深入村莊內或山林隱蔽處,方便軍民出入,
其四、道溝內要視情況增加踏跺、掩體、散兵坑、排水井、排水溝、出入口等,以適用于作戰的需求
其五,道溝不僅有干溝、支溝,而且要根據適用情況來確定其寬度、深度、坡度及內部構造。同時,還必須做到“溝溝相連,村村相通”。
命令一經下達,專區政府立即發動各村民兵動員所涉及區域的老百姓,部隊也派出人手充當技術人員。
同時在各級政府領導下的群眾組織擔當起了重要的責任,農民救國會、工人救國會、青年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救國會、教育界救國會和商人救國會,有力出力,有人出人。
僅僅三天的時間,僅是清豐一縣之地各村民兵與老百姓等聚集起來的青壯年就達到了四萬人,而后遠遠不斷的壯勞力從其他各地趕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