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國共雙方聯合作戰的計劃制定的略有些簡陋,甚至雙方的最高指揮官都沒有照面,只是意會了計劃的要領,國軍方面傳達作戰計劃也是通過電報傳達的,這也導致了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會有諸多的變數。
按照原定計劃,上策,從外線合圍過來的主力部隊,在日軍增援部隊到達陵川縣城之前就攔截住日軍,并且誘使堅守陵川的日偽軍主動出城野戰。
中策,日軍增援部隊先一步趕到陵川城下,但不管日軍襲擊哪路攻城部隊,所屬部隊必須竭盡全力拖延日軍,等待合圍部隊包圍過來,外線部隊伺機攻之。
如此一來,這路攻城部隊必定會面臨日軍的兩面夾擊。
至于下策,周維漢就沒預想過下策會是什么個情況,國共雙方在陵川的兵力不允許有下策出現。
天明時分,日軍增援部隊在89師外圍顯露身影,日軍派出來數支搜索小隊與89師外圍警衛部隊發生遭遇戰。
89師是中央軍的嫡系部隊,同時也是湯恩波的起家部隊,雖然比不上87師、88師和36師這種配備了一部分德械裝備的第一流部隊,但也是一水兒的中正式步槍,配有各種重武器。
其中裝備有中正式七九式步槍4500余支,捷克式輕機槍320多挺,馬克沁重機槍48挺,高射機槍24挺,82迫擊炮24門,75山炮12門,37戰防炮6門,另外彈藥也比較充足。
在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李長官將其主要用作機動打擊兵團使用,實際上也就是湯恩波軍團和張自忠將軍的59軍,其他西北軍、川軍、東北軍等部基本上都在擔任防御任務,只有這兩個部隊一直在南北奔走,在外線打擊日寇。
可以說,在抗戰初期的十三軍是華北戰場上的第一流主力部隊之一,如果僅就中央軍而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抗戰后期換裝美械裝備,十三軍也是除了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十八軍和七十四軍這五大主力之外,最早換裝的部隊之一。
也因此,十三軍一度被外界視為五大主力之外的第六大主力,可見對其戰斗力的評價總體上還是比較高的。
倘若不是十三軍參戰的兩個師在攻城中依舊保存實力,否則陵川城內固守的日偽軍絕等不到增援部隊趕來。
客觀上來講,如果89師全體將士有死戰之決心,是有資格成為戰場最核心的那個點。
隨著雙方小股部隊的初步交手,日軍增援部隊抵達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其余兩個方向的攻城部隊,同時89師充當預備隊的833團、補充團從兩側迎了上去,日軍指揮官很快根據當前的戰況感覺到89師的難纏。
“不愧是能與第五師團鏖戰的國軍部隊,果然有些實力,空中支援何時能到”指揮官新村洋二對著身邊副官問道。
“長官,新鄉機場在二十分鐘前來電,兩個飛行中隊已經起飛”一旁的副官應道。
新村洋二聞言,滿意的點了點頭“幼西”
日軍增援部隊敢于孤軍深入,隨即趕到的空中支援就是其有力的支撐。
“馬上通知炮兵部隊轟擊前方國軍的薄弱點,給皇軍的飛行隊做出指引,要為勇士們打開一條通道”大聲吼道。
很快,在炮火的掩護下,日軍兩個重機槍中隊共計二十四挺九二式重機槍同樣對兩側國軍部隊形成壓制火力。
千余名日軍步兵發起悍不畏死的沖鋒,與此同時龜縮于陵川縣城內的日偽軍,除了在北、東兩側留有小股部隊牽制城外攻城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