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之浴血抗戰第六百四十二章接收災民,以工代賑
1941年11月底,天氣漸冷。
隴海線以南,豫東各地均有拖家帶口的老百姓,成群結隊向著北邊而來。
由于魯西南這一糧倉的被八路軍占據,三十五師團的日軍為了完成籌糧任務,在秋收之時,紛紛派遣麾下的偽軍,對占領區內的民眾下手。
本就受天災的影響,收成欠收,又遭到了小鬼子的橫征暴斂,一些生活困苦的老百姓眼瞅著日子活不下去了,其中心思機靈者索性心一橫,決定帶著一家老小投奔八路軍去。
日軍在當地實行保甲制度,對占領區管控極嚴,八路軍的游擊隊尚不能活動自如,更何況普通的老百姓。
這一情況很快被當地的日軍發現,打死打傷者不在少數,而各地陸續將占領區內老百姓北上的情況上報了三十五師團師團部。
起初,原田熊吉并沒有在意,在他眼里,中國老百姓的性命如同草芥一般,為了不使占領區內的人力及物力流入八路軍根據地,死傷些許支那人又算什么。
“師團長閣下,現在的情況不同于以前,八路軍已經占據了人口密集的魯西南各縣,并不缺少兵源,相反,由于今年的收成不好,來年也有干旱的跡象,如果有大量人口涌入八路軍根據地,想必對于八路軍來說也是一個極大地負擔,借此機會,皇軍也可派遣人員混入支那民眾之中,打探八路軍根據地的布防情況,而皇軍的占領區內卻能減少混亂,何樂而不為”一旁的參謀長建議道。
原田熊吉當即領會了參謀長的意圖,隨后對著副官說道“命令各地守軍,將師管區內支那普通民眾驅趕至八路軍境內”
“嗨”副官應道。
話分兩頭,隨著魯西南根據地的開辟,從地方到部隊的建設一直在大步向前。
日軍在當地經營的工廠以及礦山被八路軍全盤接收,諸如被服廠、煤油廠、發電廠、水泥廠等非軍工產業。
唯一可惜的是,河澤雖是日軍重鎮,卻沒有像邯單一般形成自供自給的后勤體系,籌建魯西南兵工廠的計劃只能慢慢實施。
除此之外,曹縣之張灣、青崗集兩地有日軍經營的大型礦山,其內盡是優質焦煤田,定陶日軍專門設立的煉鋼廠,境內有鐵礦、銅礦數處。
最讓人驚喜的是,副總參謀長帶來的技術人員在城武與單縣交界發現了巖鹽礦床,據技術人員反應,該礦床埋藏較淺,以目前的開采水平來看,其礦厚度足夠開采五十年之久。
民以食為天,但一日三餐卻唯獨少不了鹽。
自古以來,販鹽這一行當向來是暴利,按照之前的約定,八路軍需要將巖鹽的銷售方面讓利,每年三分之一產量的巖鹽由當地大戶向魯西南地區以外進行銷售。
從目前來看,此乃雙贏之舉,此種舉措類似于太南根據地的貨行,用實打實的利益將當地的地主大戶綁到八路軍的戰車之上,同時誘使地主大戶的發展重心從農業轉移到商業上來,有利的緩解了根據地在農業方面生產資料的矛盾。
從另一面看,雖然打破了官方的壟斷,但前提是當地大戶不得在根據地內銷售,保住了八路軍的基本盤,同時利用當地大戶的人脈、渠道拓寬了銷售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