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路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后,由于黨中央仍留在陜北,所以需要留下少數部隊保衛黨中央和鞏固發展陜甘寧根據地。
后來軍委決定,將八路軍第115師炮兵營、輻重營,第120師第359旅第718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輔重營,第129師第358旅旅部和第770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輻重營,一共9000余人留守陜甘寧邊區為統一指揮,成立八路軍后方總留守處,蕭為任主任。
后續,留守部隊進行整編,除第358旅旅部和第770團外,共改編成8個團一個營,分別為
第120師輔重營、炮兵營改編為警備第1團。
第129師特務營,炮兵營分別改編為警備第2、第3團。
第115師輻重營、炮兵營改編為警備第4團。
第120師特務營、工兵營分別改編為警備第5、第6團。
第129師工兵營改編為警備第7團。
第718團改編為警備第8團。
第129師輔重營改編為廊現富縣甘泉獨立營。
1937年12月,中央軍委將留守處改稱留守兵團,下轄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及所轄關中、慶環、三邊、神府軍分區統歸留守兵團指揮。
1939年7月,軍委炮兵團撥歸留守兵團建制,后改編為特務團。
8月,成立關中警備司令部,10月,第359旅率第717、第718團平山獨立團改稱由晉察冀邊區返回陜甘寧邊區,接替綏德警備區防務。
以綏德警備司令部為基礎成立警備第1旅,下轄警備第3、第8團,駐防關中地區。
4月,第359旅第719團、雁北支隊、第4支隊先后由晉西北到達陜甘寧邊區。
至1941年底,留守兵團所屬部隊共計3個旅、20個團及若干獨立營,總兵力達31萬余人。
現如今整個留守兵團的兵力大致隸屬于五個軍分區延屬、綏德、三邊、隴東、關中。
而在1937年11月,日軍結束了在華北地區的大規模用兵后,調遣部隊兵臨黃河要津風陵渡等地,企圖西渡黃河占領陜甘寧邊區,進攻大西北。
面對黃河防線的緊張局面,八路軍留守兵團根據上級指示,將黃河河防劃為三個地段,成立了兩延延川、延長、五縣綏德、葭縣、米脂、清澗、吳堡、神木府谷河防司令部”,并根據形勢發展,及時對河防兵力進行了調整。
“首長,前邊就是甘泉,再往北有百里地就是延州”負責接應的同志介紹道。
周維漢等人廊縣進入的根據地,而后就在保安獨立第三營的護送下,一路抵達甘泉。
“怎么樣,第一次來,陜甘寧根據地與太行根據地的風景大不一樣吧”旅長笑道。
“旅長,我可不是第一次來,你別忘了,我可是抗大第四期的畢業生”
“太行根據地是群山環繞,相比之下,陜北是黃土高原,地廣人稀,土地貧瘠,能養活整個邊區不容易啊”周維漢感慨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