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軍紀糜爛
1942年7月下旬的夜晚,酷暑難耐,空氣中帶著厚重的泥土氣息。
橫嶺關曾經是中日雙方對峙的前線,但隨著國軍在中條山收復失地,將防區向北擴張,橫嶺關也失去了關隘的作用。
駐守于此的乃是國軍第9軍一部,該軍下轄第47師、第54師以及新編24師,原先隸屬于第十四集團軍,可是自從衛長官調離之后,李默庵為削減十四集團軍的實力,于是將第九軍劃歸戰區直屬。
整個中條山大體上呈現東西走向,而國軍在此的布防也是有講究的,假若沿著山脈走向東西布防,宛如一字長蛇陣,駐防部隊則會因為防區漫長而東西不能相顧,實乃兵家大忌。
是以,衛長官在離任之前,確定了整體的布防計劃,整個中條山地區大體呈現西、中、東三個大防區,各個大防區內在劃分為若干個東西走向的小防區。
中條山最西邊的永濟縣為至平陸縣一帶的茅津渡一線以北,包括同蒲線重鎮運城,以及作為屏障的聞喜、夏縣、萬泉等地,由衛長官嫡系的劉茂恩第十四集團軍以及孔令恂第80軍駐守。
該部國軍職責重大,既需要抵抗沿同蒲鐵路從臨汾南下的日軍,又需要固守風陵渡這一連接陜省的重要渡口,是敵我雙方對峙的核心區域。
以衛長官之意,應調動黃河以南的第一戰區一部北上支援,以填充因防區擴大而導致兵力空虛的漏洞。
然老頭子卻因為衛長官有擁兵自重之疑而將其調離,李默庵上任之后,不僅沒有增加兵力,反而將布防西部的第9軍從西部調至中部。
中部則是從平陸至垣曲縣一線以北,以中部的橫嶺關為樞紐,南北呼應,由曾萬鐘的第5集團軍以及裴昌會第九軍駐守。
東部則是從垣曲縣至溫縣一線以北,包括北部的濟源、陽城等地,以及道清鐵路盡頭的重鎮沁陽,駐守于此的乃是孫桐萱的第3集團軍。
從戰略上而言,中條山地區的國軍占據地形優勢,且東、西兩部國軍可隨時切斷日軍進攻的鐵路線。
可偏偏又受限于中條山地區復雜多變的地形,雖然有三個集團軍另兩個軍的兵力,卻使得各部聯系松散。
是夜,橫嶺關的國軍并沒有集體駐扎在悶熱營房里,反而在軍官的默許下,有過半的士兵進行輪休。
當地的村莊雖然距離橫嶺關有一段距離,但卻是官兵們瀟灑的好去處,蓋因每個村子里都有軍官或者大戶專門為士兵們玩樂的地方。
“來來來,他娘的,咱哥幾個得喝痛快了,憑什么當官的在后方吃香的喝辣的,咱們兄弟們就得在這受苦喝完了,再去窯子里逛一圈。”
“連長,你說的倒是容易,我們可沒有你這么大的面子,能在吳副官的窯子里賒賬,兄弟們一個月沒幾個錢,可都搭在女人身上了”
此話一出,在場的幾人連連點頭,女人的被窩他們肯定都想睡,可是奈何囊中羞澀,于是一個個的在這拱火。
為首的連長當即面露不滿之色,酒碗啪的一下拍在桌子上“他娘的,咱們兄弟們來這捧場是給他面子,他吳樹忠能耐再大,到了橫嶺關也得回敬咱們幾分面子,否則他還能從咱兜里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