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州是革命圣地,五湖四海的青年人匯聚于此,一開始由于當地條件限制,再加上國軍的長期封鎖,延州的生活并不好過。
后來隨著全體軍民在根據地搞大生產運動,各項產業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大大緩解了延州在經濟上的困境。
尤其是三邊定邊,靖邊,安邊鹽業的恢復,讓延州的進項多了不少,當時國軍甚至提出了要“咸死邊區”的口號,禁止西按鹽販只能去更遠的寧、青地區運鹽。
不過延州方面同樣有對策,根據西按鹽業供應現狀,決定鹽價不降反提,造成西按鹽販心理恐慌。
提價20后,鹽商要求按原價購買,延州堅持不降,鹽商算了一下,即使提價20也比從寧、青販鹽劃得來,于是紛紛到延州搶購。
延州目前實行的是小模化的共產主義,但是領導干部跟普通戰士還是有細微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津貼以及伙食上。
周維漢剛到延州的時候,就領了一套生活物品以及當月的津貼。
按照1938年制定的津貼標準普通戰士或班長一元,排長二元、連長三元、營長四元、團長以上一律五元,包括一號在內都是五元。
唯有抗大、馬院,魯藝等學校的教員是例外,一些著名的文化人,學者基本上是五十元。
例如,冼星海十五元,魯藝音樂系教員一律十二元,助教六元,當然發放的都是邊區幣。
周維漢是團級以上干部,每月津貼五元,由于在抗大任教,每月多給三元教課費,文薔到延州之后,按照營級干部發放津貼四元,夫妻倆總共十二元。
按照延州的物價,一斤豬肉2角錢、10個雞蛋1角錢、土布每尺3角、食鹽每斗5角8分,可以說非常不錯。
按照不同的級別,伙食待遇也不同,分設大、中、小灶。
高干小灶為四菜或二菜一湯,中層干部吃中灶,一般干部的小灶為高粱米飯或小米粥、大鍋菜。
差別仍不大,具體如下
大灶每月八次肉,每次四兩,饅頭每月四次,菜內增油四五錢,碾碎細米,米湯加豆。
中灶飯以現在水平為準,每天三兩肉。
小灶菜維持現在水平,每日米面各一半,飯菜注意調劑變換。
以周維漢所在的抗大為例,學員們統一住窯洞,洞高一丈余,長兩丈余,洞前臨窗靠墻一長坑,能睡十幾人。
每人每月發放紙十張、墨水五錢、鉛筆兩支,報紙一窯一份,煤油燈兩人一盞。
高級班地委與旅以上干部吃中灶,普通班或中級班吃大灶。
春節對于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即使是在戰爭年代,依舊不影響人們對于過年的渴望。
眼瞅著還有幾天過年,抗大也給學員放了假,教育長搞來十幾頭大肥豬,還有不少延安本地的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