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消息的劉春霖深感意外,由于擔心中了八路軍的圈套并沒有貿然開拔,而是選擇向上峰請示。
“師座,軍部應該正在緊急行軍之中,電臺聯絡不上”電報員說道。
“那就直接越級向集團軍總部請示,電報上要說清楚,我部是原地固守等待軍主力到來,還是先行入魯,如先行入魯恐遭八路軍埋伏”劉春霖一字一句指明了電文的要點。
第28集團軍總部很快給出了回電,在電文中明確指出,142師應該火速從碭山東進,進抵滕縣、費縣、嶧縣地區,指揮劉桂堂、申憲武等地方武裝接管東北軍防區。
全面抗戰爆發之后,一些未逃走的國民政府行政區專員、縣長等地方官員和部分愛國人士,以抗日為名,紛紛拉起地方武裝。
到1938年夏,全省受國民政府控制的游雜武裝達15萬人,他們自立旗號,各自為政,魯蘇戰區成立之后,于學忠和沈鴻烈決定對魯蘇戰區境內的武裝力量進行點驗整編。
正規作戰部隊有于學忠的嫡系五十一和五十七軍,除此之外有吳化文的新編第四師,趙保原的暫編第十二師,劉桂堂的暫編三十六師以及十個游擊縱隊和四個獨立游擊支隊,人員編制約十萬人。
隸屬于省政府,歸沈鴻烈節制的有四個保安師,三十五個保安旅,二十一個保安團,這些地方武裝兵力有九萬余人。
這些部隊明面上受魯蘇戰區節制,但是因為盤踞一方,擁有極大的自主權,隨著日軍將重心轉移至后方,或是被日軍剿滅,或是敗于內部紛爭,或是投降日軍,或是被八路軍消滅。
及至1942年底,魯蘇戰區在山冬地區的兵力不及九萬人。
由于于學忠部意欲撤走,中央軍李仙洲入魯,茍延殘喘的國軍地方武裝紛紛投向了李仙洲,其中就包括盤踞在滕縣西部濱湖地區的劉桂堂部,在費縣西北部天寶山地區的申憲武部,膠東地區的趙保原部以及濱海北部即莒縣日照公路以北地區的張步云部。
八路軍主動讓開口子,142師從碭山經豐縣,最終抵達微山湖和獨山湖交界地帶。
行軍途中雖然沒有看見八路軍主力部隊的蹤影,但是所過之處,公路及大道遍布溝壑,山地、丘陵到處都是修建的防御工事,時不時的有人影冒出來。
“師座,查清楚了,不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應該都是一些只經過簡單軍事訓練的民兵,但是挖掘出來的溝壑四通八達,如果不熟悉當地情況,很容易被八路軍牽著鼻子走”前去偵查的人員回來匯報道。
“八路軍將根據地打造的如同鐵通一般,真可謂是全民皆兵,難怪日軍多次進行大掃蕩都以失敗告終,八路軍已經成為黨國的心腹大患”劉春霖沉聲說道。
“馬上向上峰匯報,要他們多加小心,另外,通知下去,所有部隊在行軍過程中不要過于分散,晚上休息的時候,要加強警戒”
到了第二天中午,142師趕到預定的渡河地點,此地湖面狹窄,水位也不深,官兵們挽起褲腿即可通過,而在對面則有劉桂堂部的官兵接應。
就在142師在豐縣境內通過之后,冀魯豫縱隊15旅抵達豐縣,并在當地地方武裝的配合下,依據防御工事進行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