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兩條公路的夾角區域,冀魯豫軍區修建多道防御工事,雖然不是以鋼筋混凝土打造,但卻足以讓來犯之敵吃足苦頭。
92軍軍部。
侯鏡如難以控制內心的憤怒“軍令豈是兒戲,朝令夕改,這他娘的不是扯淡呢嗎”
軍部一干人員噤若寒蟬,前不久92軍戰事焦灼,但是李仙洲來電令92軍火速回援,侯鏡如這才驚覺八路軍圖謀甚大,所部兵力被八路軍偏師拖延在黃河故道以北。
為了不使得92軍置于危險境地,同時救援集團軍本部,侯鏡如當即下令部隊逐次抵抗,交相掩護撤退。
幸好當時92軍并沒有將全部兵力投入戰斗,21師三個團處于最前線,92軍軍部直屬隊以及暫編56師第一團處于稍后位置,暫編56師第二團、第三團分別布置于兩翼,對兩條公路線上的八路軍做出佯攻姿態。
按照侯鏡如的命令,暫編56師第一團在原地修筑工事,等21師撤退之后,對前來追擊的八路軍部隊進行阻擊,而撤下來的21師繼續在暫編56師后方修筑工事,以此接應暫編56師。
布置于西北、東北兩側的暫編56師第二團、第三團接到相同的撤退命令,所使用的戰法一樣,區別在于兵力的多少。
92軍前線部隊整體呈現一個半弧形,在正北、西北、東北三個方向緩慢撤退,直到縮退至與軍部匯合。
這一戰法八路軍在與日軍作戰中經常使用,日軍對根據地大掃蕩,指揮員經常下令所屬部隊節節抗擊,交相掩護撤退。
眾所周知,國軍最擅長的是陣地戰,然后一旦撤退極其容易形成連鎖反應,參戰部隊往往一退擊潰,日軍嘗嘗借此機會乘勝追擊,無往不利。
而在1942年,遠征軍作戰中,廖耀湘率領新編22師面對日軍55師團的進攻,給予日軍極大打擊,自身僅傷亡千余人,將此戰法發揚光大,并稱之為法式立體滾筒式戰法。
老蔣當時對廖耀湘大為稱贊,并讓黃埔軍校以此經典戰例進行教學,試圖在國軍部隊中發揚光大。
陳又新之前在黃埔軍校任職,后來到28集團軍擔任副總司令之后,將此戰法帶了過來,這才有了侯鏡如的部署。
結果,在21師撤退之后,92軍軍部突然受到了侍從室電報,電報中老蔣命令92軍在原地固守或選擇恰當時機南下,這一下直接把侯鏡如搞蒙了。
別說身處后方的老蔣,就連他這個身處前線指揮作戰的軍長,都不知道什么是恰當時機,如果一味的等待,在大楊集國軍被八路軍吃掉之后,他92軍的下場自然不用說。
可一旦執行老蔣的命令,之前的撤退部署將會被全部打亂,侯鏡如怎會不發怒。
不過,說來說去八路軍才是玩這個的行家,21師剛剛撤退,副總參謀長當即下令前線部隊進行延緩,結果就碰上了暫編56師的阻擊,大意之下吃了個虧。
副總參謀長得到匯報之后,當即明白了國軍的戰法,隨即指示城武獨立團、曹縣獨立團,在國軍側翼尋找戰機,伺機從國軍的結合部穿插進去,擾亂敵人撤退。
大體就一個意思,不用時時刻刻向指揮部請示,自己判斷時機,打的越亂越好。
讓92軍最為苦惱的是,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許多八路軍的小部隊,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人,這些小部隊雖然武器稍差,甚至軍裝都不齊整,但是神出鬼沒。
國軍略一反擊,這些小部隊當即選擇撤退,偏偏這些人熟悉當地地形,利用道溝讓國軍追擊部隊吃足了苦頭。
與此同時,之前從小黃集撤退的軍區直屬第一團又悄悄摸回了小黃集。
小黃集作為冀魯豫根據地的重要城鎮,八路軍在此挖掘多條連通內外的地道,在此駐守的國軍63團并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