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在冀魯豫大地上的戰爭陰云散去,廣袤無際的平原散發著盎然生機,田野間到處都是耕作的身影,充斥著歡聲笑語。
于學忠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之上,所部官兵大約有七八千人,懶散的行軍隊伍顯得十分沉悶,雖說從敵后戰場的火坑脫離,但是官兵的臉上卻沒有絲毫的喜悅。
作為魯蘇戰區總司令的于學忠心頭同樣沉重,他不顧老蔣的反對執意率部撤出山東的做法,早就遭到上層的不滿,他為東北軍的前路深感迷茫,更為自己的前途感到擔憂。
面對日偽軍的大掃蕩,東北軍有覆滅之危,撤往后方同樣有被拆分的可能,于學忠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東北軍嫡系有五十一軍和五十七軍,但是近兩年人員編制一直殘缺不全,加之正處于日軍大掃蕩期間,所部國軍沒能全部撤出山東。
“總座,八路軍派人來了”一名軍官上前通稟道。
來人正是冀魯豫縱隊政治部副主任祝國明,受周維漢委托前來與于學忠接洽,按照雙方的約定,東北軍會在大楊集獲得最后一批補給,但是周維漢決定送給于學忠一份大禮,將大楊集的2300余名12軍國軍官兵送給東北軍。
果然,當得知這一消息之后,于學忠十分驚訝,激動的握住祝國明的雙手,再三表示感謝。
手上的軍隊乃是于學忠對抗國軍上層的資本,自然是越多越好,雖然冀魯豫分局嚴令各部不得主動招收東北軍官兵,但是東北軍在巨野滯留這段時間不斷有士兵脫離隊伍,此時餡餅砸在身上,怎能不讓于學忠歡喜。
“于總司令,貴軍南下之后,李仙洲等人會繼續在大楊集滯留五日,這是我軍能爭取的最大時間”祝國明說道。
“貴軍的誠意于某銘記于心,我部官兵今后定當堅決抗日,永不參與內戰”于學忠說道,五日的時間是留給于學忠整編部隊的機會,這一點他自然明白。
革命的首要問題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將敵人搞得少少的,八路軍在這一點上貫徹的極為徹底,針對東北軍的統戰工作,在西安事變之前就已經開展,其中既有合作又有斗爭,但終究是合作多于斗爭。
隨著東北軍南下,冀魯豫軍區的內部壓力頓時大減,此時92軍侯鏡如部亦挺進山東地區,根據地可以安生搞生產和著手整訓部隊。
祝國明回來交差,但是周維漢卻馬上又給他安排上另一個任務。
“老祝,你指揮的那四支地方武裝的同志們還不能走,除突擊團繼續駐守大楊集,其余部隊由你指揮幫助地方政府的同志在虞城地區進行土改,抓緊恢復生產”周維漢說道。
虞城地區是未來針對日軍的橋頭堡,必須建立強大的群眾基礎,而此地靠近隴海鐵路,當地形勢和斗爭環境復雜,僅靠地方政府難以在短時間內厘清關系,所以需要部隊出面協助。
13旅、15旅以及16旅余部繼續在隴海鐵路沿線布防,除了讓夏邑、永城地區的中央軍不敢動彈之外,同樣讓日軍的鐵路運輸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