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
中文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回應這句話的。
但是最后,我確實整個人癱軟在安歸的懷里,被他那樣抱著,最后承受著所有人的目光,回到了他給我的那個小屋子。
大概是真將我嚇到了,之后安歸并沒有在碰我,最多也只是牽著我的手。
等阿卜杜他們修了后,安歸問我“想不想跟我成婚”
其實我不想。
但我看到他深邃眼眸里的寒氣,我知道,我敢說不想,我今天一定會死的。
于是,我吞了吞吐沫,深吸一口氣,對他說“想。可是我們中原人要十里紅妝。”
安歸對我所說的中原人的婚禮很有興趣,一整個晚上都拉著我跟他說。
我對古代的婚禮,只有書籍上的那些印象,于是也就跟他講了起來
“在我們中原,婚禮要從提親說起。經過提親、說媒、定親的環節之后,才能進入正式的婚禮環節抬轎跨火盆和射箭拜堂和交杯酒同心結發和謝媒等等。”
安歸聽著我說的情節,眼睛亮了亮,手捏著我的掌心,輕輕的揉了揉,語氣有些溫柔地問
“你最喜歡哪個環節是洞房花燭”
我臉一紅,嗔了他一眼,搖頭道“當然不是。”
我最喜歡的環節是上轎。
古代新娘上轎前,經男方喜娘三次催妝,佯作不愿出嫁,懶于梳妝,而后坐娘腿上,娘為女兒喂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
較異習俗有三其一,“哭上轎”。女兒上轎,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話,有“囡啊囡,儂抬得去呵,烘烘響啊儂獨自去呵,領一潮來啊”
“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等,新娘動了感情含淚惜別。
其二,“抱上轎”。新娘由兄長抱上轎,進轎坐定后,臀部不可隨便移動,寓平安穩當意。
其三,“倒火熜灰”。
新娘座下放一只焚著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轎的后轎杠上擱系一條席子,俗稱“轎內火熜,轎后席子”。
起轎時,女家放炮仗,并用茶葉、米粒撒轎頂。新娘兄弟隨轎行,謂之“送轎”。
城區抬花轎要繞至千歲坊或三法卿地名等處,以討“千歲”“三發”彩頭。
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點火熜灰回來,并從火種中點燃香或香煙,返家置于火缸,俗稱“倒火熜灰”,亦稱“接火種”。
“你想有人哭上轎嗎”安歸忽然問我,他似乎有些興奮。
我知道他這是想問我的家人。
我輕輕搖頭,“不想,我的家不在這里,家人也不在這里。”
哪里有人會為我哭上轎呢。
即便是在現代,我是一個書呆子,也沒什么親朋好友幫忙的。
安歸不知道是不是看懂我的悲傷了,忽然捧著我的臉,有些霸道偏執地說“只要你想,我能讓整個天方十三城的人都為你哭。”
我滿頭黑線,我怎么敢要這種
這有點太夸張了。
可是安歸卻不覺得,他甚至問我哭上轎的細節,聽他關心的語氣,有那么一瞬間,我真的以為,他是想要娶我,是想跟我在一起的。
但我同樣也是清醒的,我知道我不屬于這個時代,就絕對不能對這里的人產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