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文之道,乃后天開辟的修行之路。
自至圣先師開道以來,就有了完整的體系。
所謂圣道,就是能以此超凡入圣之道。
微言大義,錦繡文章,之所以被稱為圣道,就是因為此,因其皆出過圣人。
而這其中,微言大義,又被認為更勝一籌,因為再錦繡的文章,再天資橫溢的人,也有寫完之時,可微言大義,沒有上限。
就好比李守恒的道義一樣,這小小兩個字,能夠容納千年,萬年,十萬年的修為,而綻放出不同的威能。
才學終有盡時,微言大義一字便是萬載修為,錦繡文章一字百轉,詩詞一字十轉,傳統小說一字一轉,想要以詩詞小說比肩錦繡文章微言大義,就要寫出十倍乃至百倍數量的文章來。
更別說微言大義的靈文質量,才能踏足上品乃至絕品。
微言大義,已然是上乘的圣道。
但就是有那種天資橫溢之妖孽,在微言大義,錦繡文章之外,走出了一種說不得更厲害,卻注定于人道更有益處的第三圣道。
或者說,依附前兩圣道存在的圣道。
“以微言大義,串聯出錦繡文章。
至圣先師的論語,亞圣的孟子,皆是如此。
單摘出每一句來,都是微言大義,可以讓后世之人,解析經義,一句剖析出自己的劫境雄文。”
辜立誠感慨萬千,對周子瑜的欽佩,更上一層樓。
這位自云海彼端長大,卻最是仰慕大慶文脈,也最知道其中修行道路的區分。
尋常的錦繡文章,小說詩詞,除去開路之人外,后人學習不允許增一字亦或少一字,這就導致了這三種文脈的修行,有了肉眼可見的上限。
而微言大義,又實在是太過難以入門,世上能以鐵肩真正擔起道義二字來的,不過一位李守恒。
而這種以微言大義串聯出錦繡文章的文路,則被稱之為經典。
看似是微言大義錦繡文章之間,但實則,卻又更深的妙用。
讀書人,可我注六經!
他們可以將這種經典的字句注解,解出經義,將一句話,釋義為一片文章。
沒有錦繡文章小說詩詞的局限,亦將微言大義的門檻降低,后人以經義為路,最終一樣能化繁為簡,成就微言大義,亦或單純留下經義文章,成為獨屬自己的靈文。
首創靈文原稿,威能可增幅五成!
而如今,周子瑜的演講,居然就有了成為經典的可能。
“若只論質量,再加之體裁,周師的文章只是雛形,想成為流傳后世,可被釋義寫出相關文章的經典還差點火候。
但問題是,這是一篇師道文章,有教化之功。
這確是把這把火續上了。”
陳實庵想起離別之時,自己與周師所言,要將他的演講納入風語文章。
本以為這是替周師分憂,卻不曾想,反倒成了自己占了周師一個大便宜。
“周師啊周師,我讓你撰稿,您這是要把風語文章捧為圣道文章的樣子啊。”
教化之功,這對文道來說,太重了。
無他,至圣先師之路,就是教化!
周子瑜自然比不了至圣先師,可是至圣先師的經典到了如今也被注解的差不多了,但這片文章,卻還是藍海。